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丹/制图

记者|李卓谦

责编|张晶

正文共2925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国内某农业科技公司原总经理朱某某,为捞取个人经济利益,以‘合作制种’名义,先后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违规出售5种亲本稻种。获利后,他又创办农业科技公司,继续向境外大量出卖我国优质亲本稻种。今年1月,朱某某因‘为境外非法提供情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国家安全机关还依法对其余17名涉案对象给予行政处罚。”今年4月14日,国家安全部披露了5起国家安全领域典型案例,其中,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窃取我稻种及制种技术的案件被媒体报道后冲上了“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2023年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以下简称“反间谍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主任王爱立表示,新修订的反间谍法是党的二十大后国家安全领域的首部专门立法,也是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第一部法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最高权力机关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坚定态度,为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线履职尽责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法律武器,对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反间谍法出台前夕,国家安全部专门向全社会公布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近期,国家安全部首次制定公布《国家安全机关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2个部门规章,进一步增强法律执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确保依法反间谍、更好促发展。

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今年4月26日,反间谍法修订满1周年,新法的施行为新形势下防范打击各种间谍活动、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法律武器,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打牢了法治基础。

哪些行为可以被认作间谍行为?

反间谍法明确了六种间谍行为:

一是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或者境内外机构、组织、个人与其相勾结实施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活动。

二是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投靠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

三是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以外的其他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或者境内机构、组织、个人与其相勾结实施的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以及其他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数据、资料、物品,或者策动、引诱、胁迫、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叛变的活动。

四是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或者境内外机构、组织、个人与其相勾结实施针对国家机关、涉密单位或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的网络攻击、侵入、干扰、控制、破坏等活动。

五是为敌人指示攻击目标的行为。

六是进行其他间谍活动的行为。

反间谍法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获取、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数据、资料、物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生产、销售、持有、使用间谍活动特殊需要的专用间谍器材。专用间谍器材由国务院国家安全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确认。

对于什么是“国家秘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作了明确界定,包括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秘密事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经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其他秘密事项等7类泄露后可能损害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的安全和利益的事项。

实施间谍行为需承担什么责任?

反间谍法规定,实施间谍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个人实施间谍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国家安全机关予以警告或者处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单处或者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在五万元以上的,单处或者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并可以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分。

明知他人实施间谍行为,为其提供信息、资金、物资、劳务、技术、场所等支持、协助,或者窝藏、包庇,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有前两款行为的,由国家安全机关予以警告,单处或者并处五十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单处或者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同时,反间谍法也明确了实施间谍行为,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给予奖励。

在境外受胁迫或者受诱骗参加间谍组织、敌对组织,从事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活动,及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机构如实说明情况,或者入境后直接或者通过所在单位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如实说明情况,并有悔改表现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如果有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危害国家安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刑法中还规定,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绝密、机密的文件、资料或者其他物品,拒不说明来源与用途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或者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或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行为,在司法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有哪些行为不属于间谍行为但也需承担相应责任?

反间谍法第六十条指出了违反该法规定的六种行为,如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国家安全机关予以警告或者处十日以下行政拘留,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是泄露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

二是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

三是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执行任务;

四是隐藏、转移、变卖、损毁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

五是明知是间谍行为的涉案财物而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

六是对依法支持、协助国家安全机关工作的个人和组织进行打击报复。

此外,反间谍法还明确了非法获取、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数据、资料、物品,以及非法生产、销售、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国家安全机关予以警告或者处十日以下行政拘留。

发现间谍行为该怎么办?

反间谍法规定,任何公民和组织发现间谍行为,应当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向公安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组织举报的,相关国家机关、组织应当立即移送国家安全机关处理。国家安全机关应当将受理举报的电话、信箱、网络平台等向社会公开,依法及时处理举报信息,并为举报人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