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章节请点击阅读:

作者一介布衣,是历史领域创作者,长期从事历史题材类写作和研究,著有多部宋史类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安劫(15):皇帝死后变王爷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未篡时。”一个人闹出的动静再大,只要他还活着,我们便不好对其妄加评判,因为你不知道他后来还会做出什么事。浪子也有回头日,忠良亦可变叛臣,人性之复杂,远在我们想象之外。

人性如此,真相亦然。某件事情发生了,单凭主观直觉急哄哄地加以论断,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完全错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细节呈现出来,更多的内幕暴露出来,我们才猛然发现,原来事情的真相与我们最初的判断截然相反。

如北宋末年的张邦昌,因为当了几天的傀儡皇帝,世人便目其为大汉奸、卖国贼,恨不能生食其肉夜寝其皮。但如果你知道他是如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北宋群臣内定位“背锅侠”,如何忍辱负重为了保全汴京数十万生灵而甘受骂名,你便会发现,对彼时彼地的汴京百姓来说,他非但不是汉奸,甚至可称之为救星。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感于此,在诗中写道:“事定犹须待阖棺。”一个人只有死掉了之后,对他的评价才能最终确定,此即所谓盖棺定论之谓也。

当然,所谓盖棺定论,也不见得就完全可信。不同的群体出于不同的需要,往往会抬出不同的“证据”,得出一个不同的结论。大家都是聪明人,对此心知肚明,无需多说。

我们还是回到正题。

完颜永济死了,是时候对他的功过是非做出一个评价了,这个艰难的任务,落在了金宣宗完颜珣的身上。

对于自己这位惨死的叔叔,完颜珣可谓尽到了侄子所能做的全部,起码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他亲自到卫王府完颜永济的灵前进行祭奠,站在那里哭声甚哀。

有关人员提醒他,身为尊贵的皇帝,按礼制规定,他应该坐在座位上哭(旧礼当坐哭)。可完颜珣根本不讲究这一套,他命人撤去座位,俯身于灵前悲泣,极尽哀伤。

哭完之后,他专门下达诏令,要有关部门将完颜永济“以礼改葬”。

接下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该如何给完颜永济定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完颜永济的历史地位,更关系到金宣宗完颜珣继位的合法性。

我们可以先把事情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胡沙虎杀死了完颜永济——胡沙虎迎立完颜珣——完颜珣继位登基称帝。

基于此,我们还可以反推出另一个逻辑链条,要想使完颜珣的继位具有合法性,就得证明胡沙虎是对的;要证明胡沙虎是对的,那完颜永济就必须是错的。

按照地位决定正误的政治规矩,既然完颜珣是现在的皇帝,那他自然就代表了绝对正确,毋庸赘言,完颜永济自然就是绝对错误。

错误就要有错误的代价。对完颜永济而言,错误的代价是相当严重的,他被从皇帝的花名册中勾去,反映到礼制上,便是他没有庙号。他无法在死后被称为金某宗,因为那是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哀荣,而他,不是皇帝。

不是皇帝,那是什么呢?为此,大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作为政变的最大“功臣”,纥石烈胡沙虎最先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因为迎立完颜珣的“定策之功”,此时胡沙虎已被任命为太师、尚书令、元帅,封泽王,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建议直接将完颜永济废为庶人,以示其恶于天下百姓。

在大金历史上,这是有先例可循的。当年完颜亮在统军伐宋的过程中,也突遭政变,被人杀死于军中,死后不仅被废为庶人,还得了一个极其贬义的谥号“炀”。

胡沙虎建议将完颜永济废为庶人,可见其极力想将完颜永济贬得一无是处,最好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对此建议,连必须在政治上和完颜永济站在对立面的完颜珣都感到不近人情。他知道,要维护自己皇位的正当性,必须要把自己的这位皇叔打倒,但要打得如此彻底,着实不是他愿意看到的结果。

从内心里,他其实是对完颜永济是充满同情的。所以,他没有接受胡沙虎的建议,只是说“朕徐思之”。

但这事也不能总拖着,过了几天,完颜珣召开了一次朝会,专题讨论完颜永济死后的政治级别问题。

胡沙虎及其同党仍然坚持要将其废为庶人,为此,他们还煞费苦心地运用小学语文技巧作了一个类比:“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偷大位以私己乎?”

如果用阅读理解的答题套路来分析这句话,应该是这样:该句通过鲜明的类比,使完颜永济之恶跃然纸上,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完颜永济的痛恨之情。

当然,这只是胡沙虎及其同党的答案。除此之外的大多数朝臣,则主张将完颜永济降为王爷。说到底,在大家的心目中,完颜永济绝非当初的完颜亮可比。完颜亮之恶,人所共知,至今鲜有为其翻案者。而完颜永济则不然,他虽然能力有限,没有把国家治理好,但也绝非大奸大恶之人。这一点,从曾经侍奉过完颜永济的大臣贾益谦的态度便可以看出。

金宣宗兴定五年(公元1221年),尚书省上奏,打算将完颜永济的事迹按照完颜亮《海陵庶人实录》的规制纂集成书,但因为战乱原因,完颜永济时期的各种史料已经散佚殆尽,这让负责编写的史官大为头疼。

经过多方打听,他们得知贾益谦“尝事卫王,宜知其事”,于是便专程去拜访,希望从他那里获得一些关于完颜永济的第一手资料。

当得知朝廷要将完颜永济与完颜亮归为一类时,贾益谦说了一段颇为“不上道”的话。

他告诉史官,没有人比我更了解卫王了(知卫王莫如我)。我也清楚,如果能在这时说几句卫王的坏话,极力贬低他,就能获得高官厚禄,如当年对待完颜亮一样,“史亦可为取富贵之道”。但我还是要说,“卫王为人勤俭,慎惜名器”,他虽非圣主,但在当时局势下的表现,已比普通帝王要强得多(中材不及者多矣)。

说完,贾益谦长舒一口气: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卫王,如果你们要对我的话加以篡改来证明卫王的罪恶(设欲饰吾言以实其罪),我又何惜一死呢?

当时距完颜永济死亡已经八年之久,金宣宗也已经执政八年,贾益谦完全没必要为了一个死掉的老主子去得罪新主子,他之所以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坚持为完颜永济说话,只能说明完颜永济确实没有那么不堪。

事实上,不仅贾益谦如此认为,相当大一部分朝臣也持相同的观点。他们之所以敢与权势如日中天的胡沙虎唱反调,不是他们不怕死,只是因为他们要对得起死去的老皇帝,对得起历史,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完颜永济才没有像完颜亮一样被废为庶人。

一边是权臣意见,一边是大众舆论,到底该听谁的,成了金宣宗最头疼的事。他将自己的困境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方:譬如问路,一百个人说往东,十个人说往西,问路之人到底该如何选择呢?岂能以人数多寡来认定对错呢?

我们常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问题是,少数人说的,就一定是真理吗?显然不是。事实上,少数人赞成而大多数人反对的,一般都是错的。

金宣宗的困境就在这里。不管别人怎么建议,最终的主意还要他自己来拿。这个责任,他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

经过再三权衡后,金宣宗采取了大多数人都会采取的办法:折中。完颜永济降封为东海郡侯,介于王爷与庶人之间。这是最不是办法的办法,或者说,这是当时他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

折中,历来是当权者最喜欢采用的政治手腕,因其操作简便、效果快速,大到国家,小到单位,领导们无不对这一手段喜爱有加。

当然,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折中也不例外。运用好了,这是照顾全面、调和各方,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运用不好,那可是既得罪了这个,又得罪了那个,大家谁也不领情,最终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所以,关键还是分寸,还是火候。

事实证明,金宣宗对火候的把握应该还是可以的,因为方案出台后,大家都没有再继续争论,起码从表面上看,领导的决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

三年之后的贞祐四年,面对蒙古军队的步步紧逼,颠沛流离中的金宣宗终于感受到了完颜永济曾经的艰难与痛苦,他一下子理解了这位皇叔曾经的处境之难。在同理心的驱使下,金宣宗下诏追复完颜永济为卫王,并将其谥号定位“绍”,这就是卫绍王称呼的由来。

至此,完颜永济在礼制上彻底失去了皇帝的地位,以卫王的身份被永远定格在了史书之中。

与这些虚名相比,他那些活着的家人所承受的痛苦,则要具体得多。他的妻子徒单氏被削除皇后尊号,他的家人则被禁锢,“男女不得婚嫁者十九年”。即便是后来蒙古军队打来,金宣宗仓皇迁都南逃,针对完颜永济家属的禁锢依然没有解除。直到大金灭亡的前两年,即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禁锢令才取消,但因为战乱原因,完颜永济的后人已不知所踪。

一代皇帝,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唏嘘,也让人警醒。

任你权势熏天又如何?任你腰缠万贯又如何?功名利禄,富贵荣华,香妻美妾,到头来,终不过骨灰一盒,黄土一捧,墓穴一方,荒草一丛。

如此而已。也仅此而已。

当然,这只是我等小民的自我安慰,或经历大起大落之后才会有的人生感悟,对于那些如日中天的权臣或野心勃勃的悍将来说,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财富,才是他们寤寐求之的人生价值。

呼云唤雨,只手遮天,生杀予夺,皆由我手。为此,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为此,他们可以颠倒黑白;为此,他们可以泯灭人性。

胡沙虎便是此类人中的杰出代表。

太师,尚书令,元帅,泽王。这些称号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普通人几辈子也梦不到的天花板。胡沙虎却一下子都有了,已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然而,他就像童话中那头贪吃的猪一样,得到的越多,胃口越大,当所有人都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时,灭亡也就随之而来了。

解决完了死人完颜永济的问题,金宣宗终于开始着手解决另一个问题:活人纥石烈胡沙虎。

未完待续!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很多原创内容值得一读,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