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酒窝姐,40岁的二胎职场宝妈。

昨天晚上,我带着俩娃去朋友家串门,我们住一个小区,走路5分钟就到。

朋友也是个二胎妈妈,老大是女儿念二年级,老二是儿子刚2岁多。因为老公经常出差,她一个人带娃也忙不过来,于是农村的婆婆就赶来帮忙了。

当时,老二正在一心一意的搭积木,虽然搭的歪歪扭扭,动作也慢慢吞吞,但孩子乐在其中。可当积木搭了三分之一的时候,婆婆拿着水瓶过来了:“来,宝宝,喝点水。”

一开始孩子没反应,当吸管杵进嘴里的时候,他机械般的吸了一口。朋友婆婆不满意,紧接着说:“刚吃饭吃咸啦,再喝一口,大口。”

朋友有些着急,喊着说:“妈,孩子吃饱了就别喂了,你看孩子那肚子大的。”

婆婆听了,刚想说什么,但看到我和孩子在场,也就作罢了。

其实,当孩子正在专心做事儿的时候,打断他是非常不好的。因为这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时间一长,孩子的注意力就无法得到锻炼。等到以后上学了,上课的时候就很容易走神儿,搞小动作。

有很多老人,都和朋友婆婆带娃一样,疼爱孩子的那颗心是好的,担心孩子渴了饿了,但是好心没办了好事儿。

这种对孩子的爱,就是越界的爱。

以下4种行为也属于这种情况,看看你家老人中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01,不让孩子吃手

有一些老人看到孩子吃手,会毫不犹豫的把孩子的手硬邦邦的拽开。并且嘴里还念叨着:哎呀,有细菌,不卫生,不要吃!

我们都知道,孩子从出生后到一岁半的时候(少数孩子会到三岁),会有爱吃手的情况,这是孩子口欲期的正常表现。

吃手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如果阻止孩子,反而会延长孩子口欲时间,这可能导致宝宝在成年后有酗酒、吸烟、咬指甲、贪吃等行为,而且在性格上也会出现异常,比如悲观、依赖等。

正确的做法是不过度干涉,把孩子的手洗干净,用安抚奶嘴或者咬胶的方式协助宝宝顺利度过口欲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出现问题,推卸责任。

这种场景你是不是似曾相识:孩子走路走不稳,不小心摔倒了。老人赶紧抱起孩子,一边拍打地板一边振振有词的说:哎呀,都怪这地板太滑了!宝宝摔疼没有?看奶奶(姥姥)打地板替你报仇

其实,小孩子闲不住,磕磕碰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我们要知道,孩子最擅长的就是模仿,大人怎么说怎么做,他都会看在眼里,时间一长,他就会学得有模有样。

这样一来,一出问题,孩子第一反应就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根本不会从自身反思,从而变得遇事不负责任,做人自私自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追着孩子喂饭

很多老人特别疼爱孩子,生怕他们吃不饱不长个儿。所以即使孩子表示吃饱了,老人还觉得不行,非得追着孩子屁股后边,再多给孩子喂几口,直到亲眼看到他们咽下去了,才心满意足的走开。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的吃饭热情降低,容易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毛病。

04,给孩子穿好几层衣服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一位奶奶怕孩子冷,里里外外,秋衣、毛衣、坎肩、马夹、外套,硬是穿了7件!

真是有一种冷叫奶奶觉得你冷~一层一层,把娃变成了洋葱。

给孩子穿多,不如给孩子穿对。毕竟,10层单不如1层棉。

有人说,隔代亲就是这个样子。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很多人没有“边界意识”

年轻父母一边需要老人帮忙带娃,一边又嫌弃老人做得不好,这其实就是边界模糊的表现。

01

年轻父母需要老人照顾孩子,老人义不容辞、撇家舍业的来了。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她的人生经历和阅历。

她育儿的理念和方式,和年轻父母可能完成不同。

但年轻父母会对老人有一种理想投射:她勤劳,愿意接受新事物,也和我一样崇尚科学育儿,能够按照我的意愿带娃·····

要求老人100%按照我们的想法带娃,可以说是非常不现实的。

年轻父母不想做家务,老人也会想怎么才能减轻家务量。比如让孩子吃饭时,老人可能会觉得,孩子自己吃饭弄得地上一团糟,如果我喂的话,就不用搞卫生了。

年轻父母不想早起做饭,但却期待老人能给孩子们准备好丰盛的饭菜。但可能老人也会想:随便吃点,要不出去买点油条豆腐脑吧。

你看,同一件事,年轻父母和婆婆考虑的点是不一样的。

那在一个家庭中,在带娃这件事上,到底该听谁的呢?

我觉得北大全嘻嘻的做法值得学习。

她说,她和婆婆有分工,婆婆主内带娃多,她主外带娃少,所以用工作中权责利的原则做参考的话,照顾孩子的责任是婆婆来承担,那么养育孩子的权利就属于婆婆。

婆婆一个人把孩子爸爸养大了,而且养的也挺好,所以来照顾孙女的话,也肯定没问题。

而全嘻嘻的婆婆也很明事理,很有边界感,看到儿媳妇给她这么大的权利,在这个家里她也能做主,很自由,所以一家人生活的很顺心,几乎没有为育儿产生过什么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有人可能会说,有一些老人没有边界感,那还应该听她的吗?

当然不是。

老人帮忙带娃,小事儿的话,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如果有触及原则的事儿,就要划清边界了。

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孩子出了什么状况,负责任的也是父母。所以,理想的状态是父母排在第一位,老人是起辅助作用的,应该排在第二位。

正如那句话所说:长辈是来“帮忙”的,不是来“做主”的。长辈可以享受含饴弄孙的快乐,而父母需要为孩子筹谋更远。

其实,为了带娃,没有必要去争夺谁说了算。因为老人和年轻父母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娃更好地成长。

所以,双方平时要互相理解,多多沟通。

当长辈越界的时候,可能只是想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且有时候越界了,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我们在提醒的时候,要注意说话技巧,不要给老人脸色看,不要让他们感觉有压力。给他们一些台阶下,也许他们接受起来就更容易了。

但如果实在沟通不来,那就权衡利弊后,做出取舍吧。

因为对任何一方来说,谁都不能又想吃鱼肉,又嫌弃它刺儿多。

您说对吧?

你家带娃,听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