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亲疏远近。

纵观盛唐几位顶尖诗人,他们相互之间各有交集,却不都是朋友。

比如李白和王维、张九龄,就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曾有过往来。

但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朋友,那就是王昌龄。

他出身“太原王氏”,与王维同宗不同支,都得到过张九龄的提携,因此交好。

孟浩然求仕期间,曾有数年与王昌龄同用一方笔砚,交情甚笃。孟浩然人生最后一顿酒,就是与王昌龄喝的。

王昌龄贬龙标尉时,李白有诗相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身为“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之涣、岑参与王昌龄关系更好,尤其是高适和王之涣,他们仨还有“旗亭画壁”之美谈。

尽管王昌龄一直为官下僚,郁郁不志,可是却备受时人敬重。张九龄遭李林甫排挤时,满朝文武皆默,只有王昌龄站出来为张九龄抱不平,大骂李林甫弄权。

在王昌龄身上,你看不到一点书生气,尽管他也有侠骨柔情。唐代游侠风盛行,因此王昌龄20岁入嵩山,学习剑术和经史。

三年后学有小成,打马来到长安,稀里糊涂参加了一次科举后,就直奔塞外,过河陇,出玉门,一个边塞诗人的梦就此诞生。

此时,王之涣刚刚结婚,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高适尚在宋城种田捕鱼,而岑参才9岁。

第一次站在古老的城墙上,望着壮丽的山河,王昌龄就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入了军营,望着猎猎旌旗和兵戈铁马,他又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据统计,初唐七绝77首,盛唐七绝472首,但是王昌龄自己就占了近六分之一,因此他有“七绝圣手”之美誉。明代诗论家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

然而,王昌龄因性格过于耿直,仕途却屡遭坎坷,结局更是悲凉。

02.

史书中,关于王昌龄的家世记载并不详尽,他自己也在诗中很少提及,仅知出生在太原,为“太原王氏”。

在边塞三年后,王昌龄入而立之年,因此回到了长安,在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短隐,并结识了崔国辅,因此有诗《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王销是他的堂弟,崔少府即崔国辅,与储光羲、綦毋潜同榜,任山阴县尉,他们都与王昌龄是知交。

次年,王昌龄参加了科举考试,登第后授秘书省校书郎,进入三年备选期,因此这段时间王昌龄曾四方游历,结交了不少名士,比如张九龄、王之涣等。

34岁时,王昌龄回到长安,参加了吏部铨选,登宏词科,授官河南汜水县尉。

两年后,花萼相辉楼扩建完成,唐玄宗李隆基宴饮天下,王昌龄回京参加了这场空前的盛会,有诗《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

楼台生海上,箫鼓出天中。雾晓筵初接,宵长曲未终。

雨随青幕合,月照舞罗空。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

从诗中就可以看出这样盛会的规模,锣鼓喧天,从早嗨到晚。这就说明此时的李隆基已经不太理朝政了,沉溺于享乐之中。

这场盛宴后的第二年,王昌龄再登宏词科,成绩为第一名,因此迁官江宁丞。

公元737年,江宁丞任上第三年,张九龄因遭李林甫构陷被罢相,王昌龄受牵连,贬去岭南。

此时的王昌龄已经41岁,进入了不惑之年,可人生尽是惑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公元739年,王昌龄遇到大赦,北归途中路过襄阳城,于是他决定看望一下自己的老朋友孟浩然。

这段时期的孟浩然已经多病在身,王昌龄很惦记他的健康状况,但是昔日老友重逢,定是要喝几杯的。

没想到,这顿酒喝完以后,孟浩然老病复发,竟然一命呜呼了。

此时王昌龄已经离开襄阳,途中还遇见了李白,赠诗《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那个时候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王昌龄是到洛阳以后,才得知孟浩然去世的消息,因此沉溺了大半年之久,常与綦毋潜、李颀等人醉饮。

吏部等着他去报到,可他却迟迟不应,因此留下了一些非议,不护细行。

半年后,王昌龄到吏部选官,依旧任江宁丞,当时岑参、辛渐、王维等人都在长安,因此有过聚饮,岑参有诗《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恰巧当时辛渐要去洛阳,而王昌龄顺道送别,就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句,就是王昌龄为自己辩诬之作,解释了他为何在洛阳流连了大半年之久,同时也是在告诉洛阳的朋友,不用为自己担心。

04.

公元748年,51岁的王昌龄结束了江宁丞前后8年的任期,又一次因事贬为龙标尉,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

在赴任的途中,王昌龄写下了一首《长歌行》,其中有两句为: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此时,他的好友王之涣、孟浩然、张九龄都已经过世,而自己也是远谪他乡,因此感慨颇多。

王昌龄的前半生,仁侠义气,对待朋友始终赤诚,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就像他在《送柴侍御》中所写: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尤其是在赴龙标任,王昌龄过武陵郡时,受到了当地太守热情的招待,这让他很感动,因此写下了《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正是江湖剑客的永恒的信条,因此我们常说,王昌龄是大唐最有“江湖气”的诗人,为人仗义,恩怨分明,侠道热血,不拘一格。

在龙标任,王昌龄又做了8年的官,结识了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曾有诗《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是王昌龄诗句中少有的温情,抛开那些硬朗的边塞风,忽然让人觉得,原来他也是有儿女情长的。

只可惜,这些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一转眼就逝去了。

05.

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反,“安史之乱”爆发,次年中原沦陷,已经59岁的王昌龄听到消息后,提刀上马,准备回到家乡去平叛。

公元757年,王昌龄途经亳州,刺史闾丘晓拥兵不出,以王昌龄的火爆脾气,定是张口就骂,因此遭到闾丘晓迫害,终年60岁。

时宰相张镐出任河南道节度使,以贻误军机罪下令处死闾丘晓,行刑前,闾丘晓求饶,跟张镐说,自己上有老下有小。

张镐怒目看着他问: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因此王昌龄之仇为张镐所报,而一世潇洒的王昌龄就以这样的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在诗坛,王昌龄有“诗家天子”之美誉,他的七言是盛唐边塞诗的标杆,更是不朽的传奇。

他的《塞下曲》朔风凛凛,水寒似刀,黄沙漫漫的古战场,回荡着一曲曲悲歌。

他的《从军行》烽烟四起,铁马冰河,朦胧而又凄迷的边关月,在悠悠的琵琶声中沉沉落下,朝阳再起时,许多人已经回不了家。

我们感动于这样一首首军旅绝唱,千百年后回头望去,内心依旧一片波澜,也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