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脚印、一根发丝、一滴血迹……都是无声的证词,都可能成为案件侦办的关键证据。#渭南头条#

从警25年,他用智慧和勇气,找寻每一个痕迹、细节,累计出勘各类现场500余起,让物证“说话”,让现场“发声”。

他,就是渭南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刑科所所长张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蛛丝马迹猎罪缉凶

1999年夏天,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痕迹检验专业毕业的张勇,带着一腔抱负加入渭南警队,默默坚守在刑事技术工作一线。与传统认知的惩凶除恶、威风凛凛的刑警不同,张勇更像是一名点滴痕迹“翻译家”,让侦查人员循着它找到侦破方向。

2023年春,某日凌晨,一个黑影跳下矮墙,消失在雨夜。与矮墙相隔不远的某金店内,首饰盒子散落一地,柜台里的金饰被洗劫一空,狼藉一片。夜,静悄悄,警与匪的较量暗流涌动。

“我市某县一金店被盗,涉及案值大,勘验难度高,请速到现场支援!”接到市局指令后,张勇和同事立即赶赴现场。经了解,这批被盗的黄金首饰及制品,按照时价计算,损失高达百万余元。

二十余年的现场勘查工作经历,让张勇养成了近乎苛刻的严谨作风。这些年,他凭借高超的技术和实战经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被渭南警界公认为是重大疑难刑事案件痕迹鉴定的“及时雨”。

巨金丢失,备受各界关注。确定侦查方向,成为侦破案件的首要突破点。张勇在对中心现场和关联现场细致勘查后,分析认为嫌疑人对案发现场环境较为熟悉,有意识地规避了监控,还具备某些方面的技能。但令人棘手的是,金店内部的监控没有拍到嫌疑人的作案过程,加之案发后,现场被无意识的破坏,这让勘验难度成倍增加。

面对物证条件差、难度大的疑难案件,要找到嫌犯的蛛丝马迹是个难题。案件侦查一时陷入了僵局。

嫌疑人从哪里进入?又从哪里离开现场?这一系列问题让张勇反复琢磨。“破大案和破小案一样重要,细节决定成败。”在张勇看来,嫌疑人必定会在现场留下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仔细找找,一定会有发现。”敢于“啃硬骨头”的张勇,又在案发现场仔细勘查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勇发现了嫌疑人进入中心现场时遗留下的钳剪痕迹和地面踩踏痕迹。然而由于雨天影响,犯罪痕迹不连续。“快破案就是保民生!”于是,每找到一点痕迹,张勇便在周围数百米范围内进行反复勘验,一丝一毫细微之处都不放过。最终,历时7小时,追踪4.5公里后,成功锁定了嫌疑人的进出路线。在案发48小时之内,警方成功抓捕了犯罪嫌疑人,被盗金饰如数被追回。

凭着一身过硬的本领,张勇总能发现常人难以察觉的细小线索和微量物证,在重特大案件侦破中屡屡建功。

“指纹终于比中了!案发现场的自行车就是犯罪嫌疑人遗留的!师父,大家惦记多年的命案破了!”17年的追逃终于有了新进展,张勇喜出望外,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当年参与案件研究的“老专家”申宏和其他办案人员。

追凶17载,每起未破案件背后都有一个“三大队”。让张勇欣慰的是,正是当年他和另外一名技术人员在现场水杯上提取到的疑似凶犯遗留的一枚指纹,最终让凶犯绳之以法。“既然当了警察就要扛起责任,对得起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待。”张勇说道。

挑起“传帮带”重担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是张勇坚持多年的习惯。打开书柜,几十本笔记本按年份排列,上面笔迹工整并标注重点,“我会经常整理,需要时就能迅速查阅。每次出现场之后,我都会带着年轻民警一起读笔记,复盘总结。”张勇说,每一起案件的侦破,都有刑事技术多个专业团队工作者背后的默默付出。

2020年被任命为刑科所所长后,张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带队伍、育人才上来。他挑起“传帮带”重担,在市公安局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下,刑科所加快基础设施和重点设备升级换代,不断研究探索新的现场勘查模式,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刑侦技术人才。如今,渭南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刑科所从一间实验室、两间房子发展到现在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实验室,DNA实验室达到全国二级实验室标准。

作为“领头羊”的张勇,前不久被授予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他曾担任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痕迹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委,入选公安部刑侦优秀青年人才库,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1次,获全省公安教育训练优秀工作者、渭南市优秀青年、全市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干警等荣誉称号;他带领团队连续3年利用刑事技术破积案位列全省前列,8名民警入选部、省专家库和青年人才库。

二十五载如白驹过隙。一路走来,张勇用青春、热血与汗水,兑现入警誓言与承诺,书写了平凡中的传奇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