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价值的引导,是让学生们直面困境,知道自己为何需要努力,又该如何努力,同时明白努力并不一定能确保想要的回报,自己又该如何面对这种落差

有媒体报道称,临近高考,一批“励志演讲家”奔赴各地多所高中。如拥有一串教育相关头衔的讲师雷磊,近期在福建石狮、山东烟台、江苏启东、福建尤溪、江西赣州等多所学校进行励志演讲。与雷磊属于同一教育集团的另一位“金牌特邀讲师”梁君林则在全国做过1000多场演讲,推崇“人人都能成功,人人都是天才”的理念。此外,张飞、江民雷等“高考励志演讲家”也在各地中学展开演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磊在江西南康某学校作高考冲刺励志报告。图据澎湃新闻

对于课业繁重、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三学子来说,励志演讲对于部分学子或许会有正向激励作用。擅长把控现场、调动情绪的演讲者,可以为孩子们“打打鸡血”。不过从励志演讲者的演讲内容来看,它最能迎合的受众或许不是学生,而是校领导与老师。因为它更像一碗“成人心灵鸡汤”,缺乏的恰恰是少年应有的朝气。如果将励志演讲内容照搬到社会上的销售员培训等场合,将“高考”“学习”等字眼换成“任务额”“业务”,并不会有太大违和。

在网络上搜索可见,高考励志演讲很有“市场”,许多学校都有相关需求,但在学生那里却是另一番感受:网络帖子中就有“励志演讲无聊”“搞得像传销”“浪费时间”“一股土气扑面而来”等批评,甚至有考上大学后的年轻人,回忆“高三最不堪回首之往事”时,将“学校逼我听了两场励志演讲”放在了前面。

颇为尴尬的是,根据各种资料显示,目前举办这类励志演讲活动的以县城中学为主。励志演讲“客户群”的狭窄,恰恰说明励志演讲的局限性。在它主打的“下沉市场”中,学生未来的命运与高考的连接更为紧密,同时因为教育资源不及大城市,学生面临的赶超压力也更大。

对于基层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来说,求助于励志演讲,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从这一点来说,对学校也无需太过苛求。但对于考生来说,保持冷静情绪可能比“打鸡血”式的奋发更重要,保持分辨能力也比盲听盲信更关键。高考确实是人生最重要的关口之一,但更漫长的人生在后面,如果以“高考式思维”来面对人生,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励志演讲中汲取养分,成为备战高考的助力,是应有之义,但同时也要发现问题,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以在福建石狮某中学的演讲为例,雷磊在互动环节中抛出“你一分钟能鼓掌多少次”的问题,师生纷纷参与挑战。报道中写道:场上分秒必争,场下掌声热烈。最终,所有人都超越了自己的目标,最多者鼓掌达300多次。同学们生动地诠释了一个道理:唯有全力以赴,坚持不懈,才能创造奇迹。

努力与坚持当然是高考的关键,但它们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以“鼓掌次数”与“高考成绩”类比,看似励志,实际上只是逻辑缺失下的偷换概念。这个小游戏确实可以调动现场气氛,但是否能够延伸出符合逻辑的道理,则见仁见智。

励志演讲习惯以情绪化的宣泄代替逻辑思考,以不断重复的口号印证观点的“正确”,以“全员呐喊”为最高潮,传递的却往往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以个例代替全部,将成败归因于某一种特质,忽视客观环境与实际因素,更是励志演讲中常见的手法。作为纯粹的商业行为,励志演讲导师们奉行的演讲模式、塑造的人设,都早已套路化,在水平和正确性上却很难保证。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真正有价值的引导并不是来几场打鸡血式的演讲,然后让他们继续去刷题,而是拆掉学校与社会间的围墙,找到真正的痛点,让学生们直面困境,知道自己为何需要努力,又该如何努力,同时明白努力并不一定能确保想要的回报,自己又该如何面对这种落差。在实际操作中,又该如何通过学习方法、人生方向、学校和专业选择等关键因素,去尽力解决落差带来的问题。

学校和家长要做到这些,难度比请励志演讲导师开讲座大得多,但它却是实实在在能起作用的。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叶克飞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