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梦篱笙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是充满偶然性的,当孙策在江东打下一片天空时,就被刺杀了。孙策说过,打江山孙权不如他,但治理天下他不如孙权。孙策总结的是相当到位的,后面的历史走向印证了孙策的说法。

真实的历史中,导演赤壁之战的是鲁肃,羽扇纶巾的是周瑜,这一战没有奠定天下三分的格局,反而是两雄争霸成为现实。当时周瑜极力劝说孙权拿下刘备,进取蜀地。而鲁肃则主张联合刘备,并将荆州借给刘备,达成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我想孙策没死,周瑜的计划将能够实现,那样的大战会更精彩。孙权当政,相比刘备,孙权重点防范的是周瑜。他不会坐视周瑜做大,因而他没有强行把刘备留在江东,反而给予了刘备安身立命的荆州,让刘备成了蜀地的新主人。

而当周瑜死后,孙权就立即调整了对外政策。借荆州的鲁肃成为批判的对象,孙权在吕蒙的支持下袭取了荆州,这导致了孙刘联盟的最终破裂。对于刘备来说,荆州有失,他将困于蜀地,无法实现定鼑天下的宏愿。更重要的是,吕蒙、曹操也在关羽被杀不久后去世,在当时名将陨落,天下缺少英雄的时候,刘备认为他人生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机会来临了,因而他义无反顾的发动了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的规模并不算大,双方投入的兵力都是五万人上下。刘备没有看得起东吴将领,犯了骄兵必败的大忌,将一生基业付诸东流。东吴方面,陆逊横空出世,江东本地派将领可以挥斥方遒。惨败的刘备只能白帝城托孤,他实际上确立了诸葛亮与李严一正一副、一文一武并驾齐驱的辅政安排。刘备曾告诉诸葛亮马谡名不副实,这未尝不是说诸葛亮军事能力并不出色。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并没有参与重大的军事行动。刘备的后事安排实际上宣告了兴复汉室理想的破灭,刘备实际上希望诸葛亮能够守住蜀汉天下。

《出师表》历来为无数人所赞美,说实话其更多透露出诸葛亮的人生理想,他不甘平庸,他想建功立业。诸葛亮的做法和历史上的其他权臣并无二致,他建立了以他为核心的荆州士族集团,围绕在刘禅身边的是蒋琬、费祎、董允等所谓忠臣,利用丞相府、尚书府几乎架空了刘禅。终蜀汉一世,刘禅几乎毫无存在感。罢黜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在任何朝代都是特别重大的事情。在封建时代,他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忠臣。

在我看来,诸葛亮的历次北伐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但并不浓厚,独揽军政大权反而是第一要务。而魏延是真正的北伐派,他提出的子午谷之谋我并不看好,但那是北伐取胜的唯一希望。诸葛亮那样的按部就班是没有获胜希望的。诸葛亮喜欢控制一切,在他手下的将军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最后落得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结局,令人唏嘘!诸葛亮一次次的武装大游行没有实效,劳民伤财,加深了内部的统治危机。七擒孟获是沽名钓誉之举,在繁重的税负压力之下,蜀中少数民族的叛乱一直没有停歇。蜀国军队抓取少数民族兵员,掠夺他们的财富也贯穿蜀汉政权始终。诸葛亮没有完成刘备的重托,没有治理好蜀地,反而埋下了西蜀灭亡的祸根。尤其是他死后杨仪与魏延的火并诸葛亮难辞其咎。这使得本就缺乏人才的蜀汉雪上加霜。蜀汉走上了一条内斗之路,不久率先灭亡。

夷陵之战的危机结束之后,孙权把重心放到了内部治理上。孙吴政权奉行的是将领世代领兵制度,孙权并没有绝对的军政大权,尤其是吕蒙去世,陆逊取而代之之后,孙权独揽大权的计划落空了,他是没有动力进行北伐的。就和岳飞一样,将领如果北伐有重要成果,就会功高盖主,就会有自立门户的危险。因而几次的南北对决,孙权基本上都是御驾亲征,这就透露出他对手下将领的不信任。

在孙权中后期,顾陆朱张四大家族成为孙吴政权的中流砥柱,孙权既要联合他们,又要削弱他们。联合靠的是联姻,削弱靠的是权谋。他重用校尉吕壹对世家大族动手术,其实利用特务这招曹操也用过,但孙权明显没有曹操的权威,捕风捉影式的铲除异己引起了东吴上层强烈的反弹。潘濬、步鸷等将领逼宫孙权,不得已之下孙权只能杀掉了吕壹。顾雍熟稔中庸之道,即使曾经遭到吕壹刁难,最后审讯时也能依法办事。我想这也是孙权请他来审讯的原因所在,否则一旦动用大邢,吕壹吐露出不该说的秘密,那么最后是无法收场的。

经过吕壹事件后,孙权更加清楚自己地位不稳的隐忧。经过反思,他的新计划更加完备。他利用孙和与孙霸的太子之争,成功分化了以顾陆朱张为首的本地实力派与亲近崛起的全氏家族、步氏家族,最后将他们各个击破。经过孙权翻云覆雨的亲自操盘,他极大削弱了孙吴政权世家大族的实力,保证了权力在孙氏宗族手里延续。但由此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从此之后孙吴政权内都不断,人才开始断层,已经无法挽回的衰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家归晋之所以成为历史大趋势在于蜀汉与东吴政权先天不足,有着非常明显的弱点。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君权不振,因而不可避免的形成内部的动荡。蜀汉政权是在本地势力缺位情况下运行的,政权缺乏凝聚力,最后离心离德了。东吴政权则是本地势力过于庞大,产生了内部倾轧。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够明白大争之世内部稳定才是王道,才能偷得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