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83年,在北京西边的太舟坞,当地村民在挖鱼池的时候,意外发现清朝权臣索额图的墓地。索额图家族的祖坟是位于西直门外的索家坟,因为索额图是以谋逆罪去世的,所以没有资格葬在祖坟,这才另选墓地。

今天,结合史料还原清朝索额图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分析索额图的恶名为什么会超过鳌拜,成为“清朝第一罪人”,是否真的名副其实。

康熙帝妙计捉鳌拜、索额图智勇立大功

1636年,索额图出生在清朝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拥有满清正黄旗的高贵血统。

索额图是清朝名臣索尼的第三子,因此被人称为“三眼索相”,由于二哥夭折早逝,史书直接将索额图称呼为第二子。

《清史稿》记载,“索额图,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索尼第二子。”

康熙帝出生在1654年,也就是说,索额图在年龄上要比康熙大1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索额图,绕不开他的父亲索尼。

1661年,顺治帝病重难治,在临终之前决定将皇位传给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顺治帝幼年登基,饱受摄政王多尔衮的压迫,他不想让玄烨重走老路,于是任命四位忠心耿耿的托孤大臣,意图让他们相互牵制,保障皇权能够掌握在康熙手中。

顺治帝托孤的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事情总是偏离美好的预期,顺治帝的计划同样落空。

1667年,在顺治帝去世的第6年,位居首辅的索尼去世,而“最末辅臣”鳌拜的权力欲逐渐膨胀,在清廷培养党羽大臣,甚至不把幼年康熙放在眼里。

后来,鳌拜忽略康熙的旨意,诬陷第二辅臣苏克萨哈犯下“24宗罪”,硬是以绞刑处死苏克萨哈。

最后,鳌拜通过威胁、利诱的方法,将第三辅臣遏必隆收归麾下,至此清廷处在鳌拜的控制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鳌拜骄横跋扈,也有不少朝臣上书参奏,鳌拜得知后,故意装病不上朝,以此试探康熙的态度,康熙尚未亲政,虽然深知鳌拜荼毒朝野,但也只能委屈求全,亲自到鳌拜府邸探望“病情”,勉励鳌拜上朝议事。

康熙虽年少,却有大志向,深知必须拔掉“祸害”,但是鳌拜掌管朝廷40万兵马,培植的亲信遍布朝野,想要除掉鳌拜的难度可想而知。

此时,康熙想到一个人,一定能够帮助自己,他就是索额图。

在康熙登基初期,索额图凭借索尼的关系,在宫廷中担任侍卫,于是将索额图提拔为吏部右侍郎,主动向索额图降恩示好。

不久之后,索额图就接到康熙诏令,要求他入宫面圣,不用汇报工作,只需要陪着皇帝下棋。

这是康熙试探索额图的办法,同时也能躲避鳌拜眼线,就是在棋盘上这样频繁接触,康熙认定索额图值得信任,索额图也甘愿誓死报效康熙,两人的互信关系正式建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69年5月,索额图被康熙降职,从吏部右侍郎变成皇宫一等侍卫。按照康熙的计划,索额图精心挑选10余位宗亲子弟,以摔跤表演为借口,暗中帮助康熙训练少年勇士。

等时机成熟,康熙分批给鳌拜的亲信指派任务离京,随后在皇宫召见鳌拜,由于鳌拜横行霸道、无所顾忌,完全没想到康熙会“埋伏”自己,结果在武英殿被摔倒在地,失去人身自由。

在勇擒鳌拜的过程中,索额图发挥着重要作用,居功至伟,康熙从此夺回朝政大权,逮捕惩治鳌拜党羽。

历史上索额图的功劳被小说中的韦小宝抢走了,反倒成为韦小宝的“替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帝没有亏待索额图,任命他为国史院大学士,这是正一品的官职,相当于是破格越级提拔。

仅仅半年后,即1670年,康熙决定恢复内阁,34岁的索额图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还被加封为太子太傅,成为康熙时期货真价实的权臣。

裁撤三藩先预警、忠君护国化危局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奏康熙,大意是年老体衰请求告老还乡,但是尚可喜提出要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言外之意是,将平南王的权力传给儿子

《清史稿》记载,“平南王尚可喜请老,请以其子之信嗣封镇粤。”

这份奏章瞬间点燃了康熙隐忍已久的怒火,不仅是平南王尚可喜,还有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全部都凭借手握重兵,不断向朝廷施压,康熙无论如何也忍不下这口气。

关于是否撤藩,康熙帝让朝臣发表观点,意想不到的是,索额图首先站出来反对撤藩,他的理由很简单,现在撤藩必定会逼反三藩,唯有慢慢削弱三藩实力才是上策。

刚满20岁的康熙帝正值意气风发阶段,他认为三藩不臣之心蓄谋已久,即便现在不撤藩,将来他们也会谋反,不如趁早撤藩,还能掌握主动权。

《清史稿·吴三桂传》记载,“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73年7月,吴三桂假意上奏主动请求撤藩,康熙欣然同意。11月,吴三桂便在云南举兵起义,喊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吴三桂当年引清兵入关,如今怎么好意思再说恢复明朝。

《清史稿》记载,“吴三桂反,杀云南巡抚朱国治。”

1674年,吴三桂已经占领湖南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吴三桂还积极鼓动其他人反抗清朝统治,比如广西的孙延龄、四川的罗森、福建的耿精忠、陕西的王辅臣、广东的尚之信等。

在吴三桂起兵的短短数月时间里,清朝已经相继陷落6个省份,然而清廷派出的八旗军队连战连败。此时,康熙帝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萌生主动退位的想法,满足三藩要求罢兵息战。

在康熙帝讨论撤藩之际,索额图率先发出警示,没有被采纳;在康熙面对谋反的绝望之际,索额图再一次选择支持康熙,积极制定措施挽救战场败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索额图根据康熙帝削藩的坚定决心,建议采用“边打边抚”的政策,集中优势兵力对抗吴三桂,对待其他谋反者以安抚招降为主,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分解叛军。

此外,康熙帝还主动启用汉族将领和汉人军队,在平定三藩的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去世,意味着“三藩之乱”的终结日已经不远了。

康熙帝历经艰险彻底掌控江山社稷,对于索额图的功劳也非常清楚,康熙帝甚至有点佩服索额图的眼光和谋略。

据传说,在平定三藩之乱时,索额图夜以继日地工作,吴三桂曾派刺客来杀索额图,但是刺客看到索额图深夜不停地处理军务,认为索额图是造福万民的好官,于是主动向索额图交代刺杀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宦海浮沉贪权势、大清罪人落帷幕

随着康熙帝的宠信度日渐增加,索额图对权力的贪恋也与日俱增,朝臣中溜须拍马之辈就像苍蝇围着索额图。

在历朝历代中,当朝红人身边总会依附很多官员,索额图身边的利益共同体也越来越多,朝廷上逐渐有了“索党”的说法。

康熙帝对权术的理解和运用是出神入化的,在朝堂上还有纳兰明珠深受重用,成为牵制索额图的重量级人物,当时的清廷,朝堂官员要么是索额图的人,要么是明珠的人,很有有骑墙派单独生存。

1680年,索额图感觉到康熙帝有戒备心,于是主动上书请求辞去官职、回家养病

康熙帝并没有准许,反而降旨夸赞索额图“勤敏练达”,将索额图任命为内大臣,不久之后,康熙帝又授命索额图为议政大臣。

《清史稿》记载,“十九年八月,以病乞解任,上优旨奖其“勤敏练达,用兵以来,赞画机宜”,改命为内大臣。寻授议政大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里,康熙帝并没有降罪索额图,可以看做是康熙故意警示索额图,对他仍然委以重任。

很显然,在康熙帝眼中,索额图并没有收敛行为,到了1683年,康熙直接对议政王大臣说索额图的三项罪过。

第一件事是索额图的弟弟心裕向来懒惰,多次“翘班”,康熙命索额图去处理此事,结果索额图仅仅罚俸一年,康熙帝认为索额图偏袒弟弟。

第二件事是索额图的另一位弟弟法保,也是由于懒惰被革职,但是仍然不思悔改,整日沉湎骑射玩乐,康熙帝认为索额图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第三件事是关于索额图自身的,康熙帝认为索额图自恃拥有家财万贯,逐渐纵横跋扈。

既然康熙帝认为索额图有罪,自然要惩罚一番,索额图的两位弟弟革除部分官职和爵位待遇,而索额图被革掉议政大臣、内大臣、太子太傅的职位,只留下佐领官职。

《清史稿》记载,“以心裕等嬾惰骄纵,责索额图弗能教,夺内大臣、议政大臣、太子太傅,但任佐领,并夺法保一等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康熙帝的理由来看,可以说非常“勉强”,因为前两项都是索额图亲属的事,并且当时八旗子弟沉湎于吃喝玩乐的不计其数,为何单单抓住索额图的家属不放呢?很显然是康熙故意这样做的。

索额图被贬谪,不仅关系到索氏家族的命运荣辱,而且对宫廷皇权产生极大影响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也是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而赫舍里氏便是索额图大哥的女儿,也就是说,索额图是康熙帝的岳叔。

赫舍里氏为康熙生育了嫡次子胤礽,后来被封为皇太子。正是由于这层关系,索额图是太子胤礽的坚定支持者,而索额图在被贬谪两年后,太子胤礽的势力迅速下降,康熙帝为了维护太子的地位,决定再次启用索额图。

在1690年至1697年期间,康熙帝指挥清军平定噶尔丹,索额图率军攻打、指挥作战,康熙帝认为索额图是有功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702年,康熙帝带着太子胤礽开启南巡之旅,没想到行至德州时,胤礽突然生病,康熙便召索额图从京城赶到德州照顾皇太子胤礽。

在此期间,索额图朝夕陪伴着皇太子胤礽,细心照顾,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胤礽终于痊愈,索额图与胤礽结伴回到京城。

《清史稿》记载,“四十一年,上阅河至德州,皇太子有疾,召索额图子京师至德州侍疾。”

次年,即1703年,康熙帝降旨逮捕索额图,交给宗人府拘禁起来。康熙在圣旨中说索额图曾经犯下种种罪过,但是都被康熙宽恕原谅,而索额图不但不改过自新,依然我行我素,结党营私,暗中议论国事。

《清史稿》记载,“尔乃怙过不悛,结党妄行,议论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