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们读刘邦的故事,总感觉吕太公将吕雉嫁给老男人刘邦,显得太过突兀,这时候刘邦至少是三十好几的老男人了,吕雉却正值青春漂亮。我们不禁会想:这究竟是史书的夸大,还是吕太公真的会“相面之术”,觉得刘邦是真命天子?

我先解释第二个问题,若吕太公真的会相面之术,难道看不出自己的女儿将来会“权倾天下”,成为一代女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国的甄宓、唐朝的杨贵妃等人,可都是在小时候就被人看出将会“贵不可言”。可见,吕太公以刘邦面相说话,不过是托辞罢了。至于吕太公为何相中刘邦,且听我慢慢道来。

想搞明白吕太公背后的用意,我们得先了解下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战国是周朝贵族制度解体,新制度建立前的过渡期。春秋时期没落的贵族——士,渐渐沦落到为战国封建权贵卖命的地步,就是我们常说的客卿。

客卿不限身份、职业,各类人才都有,如孟尝君的门客可以做出“鸡鸣狗盗”之事,吕不韦的门客却写出《吕氏春秋》,大秦丞相李斯也是吕不韦门客出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一统天下,终结了六国的贵族制度,也断了“门客”的生路。商鞅变法后的秦朝制度,目的只有两个,打仗和种地。可门客都不想干,算是失去了人生目标。

秦始皇仅仅消灭了六国的上层贵族,顶多再加一部分中层的贵族,至于底层贵族,始皇帝是顾不过来的,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当时社会环境、生产力不允许。

秦朝受限于原秦国人口和交通问题,政令往往仅能达到郡县一级,再往下就不行了。后代朝廷,为了保持政令通畅,修建了多少驿站,这在秦汉是达不到的。因此在县一级,盘踞着大量财主、六国遗族,这些人成了当地实际的主人,他们有个专有名词——豪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曾经的“门客”,没了收入后便投靠豪强,这些豪强往往是来者不拒,尽心接待。门客中不少是“好勇斗狠”、“仗剑走天涯”的主,这些也有了新的名词——游侠。游指的是漂浮不定,侠勉强算是仗义助人吧。

这些游侠藐视秦法,心中另有一套规则,往往一言不合便拔剑相向。韩信所受的胯下之辱,对方也算是游侠,可谓是玷污了侠字。

单个游侠,或许也就欺负欺负韩信这样的平头老百姓,但聚集到豪强麾下的游侠,足以号令附近郡县,甚至能影响朝廷中枢。

秦汉交接之际的大侠朱家,一介平民,却能同皇帝刘邦说上话,为项羽的大将龙且求情。这份能量是平民能办到的?一句话,天下虽是秦朝的,地方却是这些豪强的,秦法也进不了县以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回到吕太公身上。《史记》记载,吕家是为了躲避“仇人”搬到了沛县。我们从上面知道,这个仇人绝不是秦朝官吏。

吕太公在沛县大摆宴席,可见不是因犯法而逃避。因犯秦法而逃走的人不少,例如刺杀秦始皇的张良,虽然有处藏身,可他敢公然露面?项梁犯法后不也是等到陈胜起义,才开始出头么。

既然不是秦朝官吏,吕太公得罪的人只能当地豪强,也可能是一些实力强大、无法无天的游侠,这才不得已搬到了沛县居住。

豪强也好,游侠也罢,多少是有“领地”意识的,除非是朱家、郭解(汉武帝时期大侠)这些手眼通天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太公找到了沛令,请求“收纳”,得到允许后,吕家算是定居到沛县了。吕家想在沛县活得滋润,首先得认识沛县明里、暗里的人物,也就是俗称的“拜码头”,结交下沛县的实际掌权人。

吕太公设宴,萧何这个沛县二把手是主持人,足以说明这个宴会的级别——来的都是沛县有头有脸的人物。客人自然也得分个三六九等,于是萧何设置了一项条件:上礼达到一千钱的做上座。

一千钱在当时什么概念?秦汉之际,一石粮食(大约相当于现在的60斤)不过30钱,哪怕成人一天一斤,也足够吃60天了。除了真正不拿钱当钱的主,谁能拿出来?沛令、萧何也不一定愿意拿1000钱来上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