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南决定全方面废除汉字时,引起了国内无数人不满,但尽管如此,越南还是全部废除,唯独留下一个汉字,并表示:“这个汉字无论如何都不能抹掉。”那么这个汉字究竟是哪个?为何越南当年要废除汉字?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早在秦汉时期就飘洋过海传入了越南,成为了越南官方和民间通用的文字。
想象一下,在古代的越南,无论是巍峨的寺庙、庄重的碑刻,还是厚重的文献,都以汉字为载体,记录着越南人民的生活点滴和历史的变迁。
汉字不仅仅是越南人民学习知识的工具,更是他们传承文化、表达情感的媒介。每当越南的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用汉字书写下他们的诗篇和文章时,都仿佛在与中国的文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扩张,越南的平静生活被打破。1858年,法国军队踏上了越南的土地,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越南逐步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被迫接受法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统治。
为了巩固其统治,法国殖民者不仅从军事上控制越南,在文化教育的层面上,法国殖民者从文化视角出发,对越南进行了深刻的改造。
他们认为,汉字对于越南人来说过于繁琐和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越南人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程,同时也不利于法国人管理越南。因此,他们决定在越南推行拉丁化拼音文字,即后来的国语字。
法国殖民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广国语字。首先,在教育领域,他们改革了越南的教育体系,将国语字作为学校的主要教学语言。
课本、教材、考试都逐渐转向国语字。这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师生,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
其次,在出版领域,法国殖民者限制了汉字出版物的发行,鼓励出版国语字书籍和报刊。这使得越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国语字,从而逐渐习惯了这种新的文字。
此外,法国殖民者还在行政领域推广国语字。政府的公文、法令、公告等都开始使用国语字,这使得国语字成为了越南官方的主要文字。
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也是坚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南的年轻一代开始逐渐接受并习惯使用国语字。
他们在学校的课本上、政府的公文上、报纸的页面上,越来越多地看到这种简单易懂的文字。
而对于老一辈的越南人来说,虽然他们仍然习惯使用汉字,然而,时光荏苒,汉字在越南人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失去了它的位置,变得日益稀少,最终只余留在古籍的篇章和寺庙的碑文之中。
1945年,越南人民终于取得了独立。然而,摆在胡志明政府面前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国家。
为了重建家园、强化民族认同、摆脱中国的文化影响,胡志明政府决定全面废除汉字,推广国语字。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国内无数人的不满和争议。
那些坚持使用汉字的人们认为,汉字在越南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承载着越南人民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记忆。
废除汉字,无疑是在切断越南与中国之间深厚的文化纽带,这可能导致文化传承的断裂和文献资料的流失。
人们担忧,随着汉字的逐渐消失,越南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也将面临逐渐消逝的命运,这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文化损失。
胡志明政府坚决主张废除汉字,他们坚信国语字是与越南语言特性相契合的书写系统,对于越南人来说更易于学习和使用。
他们相信,采用国语字不仅将极大提升越南民众的文化素养,还将增强越南民族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信。
在政府的推动下,国语字迅速在越南普及开来。学校、政府、媒体都开始使用这种简单易懂的文字。
汉字则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了只存在于一些古籍和寺庙碑文中的符号。在越南全面废除汉字的浪潮中,唯独“福”字逆流而上,得以幸存。
“福”字在中文中寓意着幸福、吉祥和好运。在越南文化中,“福”字同样具有这些美好的寓意。
越南人民将“福”字视为好运的象征,相信它能够带来幸福和吉祥。因此,在越南的传统节日、庆典和日常生活中,“福”字都是重要的元素。
越南人民将“福”字视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不愿意将其割舍。此外,越南政府也意识到“福”字在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废除汉字时特别保留了“福”字的使用。
在越南现代社会中,“福”字依然保持着广泛的应用。在越南的春节、婚礼、生日等喜庆场合中,“福”字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此外,在商业、广告等领域中,“福”字也常常被用作吉祥、幸福的象征。由此可见,"福"字在越南文化中已经深深扎根,成为了其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