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0年11月20日,嘉德秋季拍卖会。

即便拍卖会快要接近尾声,现场气氛依然如火如荼,很快便轮到了最后一个文物出场。此次压轴的是王羲之《平安帖》的草书临摹版本,起拍价为5500万元人民币。

各位藏家一路叫价,短短几分钟内,喊价声此起彼伏,文物的价格暴涨至2.7亿元。至此,全场鸦雀无声,已经没有人愿意再加钱了。眼看着就要成交,这时,拍卖行的总经理胡妍妍接到了一个电话。

是收藏家刘益谦打来的,他表示自己愿意在2.7亿的基础上再加500万。

无人竞价了,最终,这幅摹本《平安帖》以2.75亿元落锤成交,加上手续费共计3.08亿元。文物全篇一共才41个字,算下来平均每个字价值750万元,一字千金,让人咋舌。而这笔交易也刷新了中国拍卖史的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都纷纷惊叹于这件高价作品,却忽视了它背后隐藏的故事。事实上,这幅《平安帖》曾经被人们误以为“一文不值”,甚至被当作破布在市场上公开贱卖。那么为什么到了今天,它突然价值暴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董捡漏神话:老人花五元买回的“脏布”,竟是乾隆珍藏的宝物!

事情得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当时老北京琉璃厂附近有许多卖古玩的小贩。这天,一位老人在此地闲逛,偶然发现了一个小摊子上展出的一块破布。这块布十分肮脏,边边角角磨损相当严重,但依稀还能辨识出上面分布的潦草字迹。

这位老人察觉到布上有许多红色的印章,预感这块布价值非凡,于是想要出钱买下它。在那个年代,经济还比较萧条,整个古董行业生意都很冷清,小贩便故意将价格提到了十元,想趁机捞一笔。

十元在当时不算笔小钱,老人见状便佯装放弃。正当他准备离开时,小贩又提出降价,愿意再给老人优惠五元。交易达成,老人只花了五元便把破布收入囊中。

可谁知这位老人也是个门外汉,将破布买回家后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却也没看出什么名堂,就将其闲置在一边不管了。

一直到了1979年,机缘巧合之下,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听闻到这块布的存在,便亲自登门拜访,想要观摩这块布。

据徐先生回忆,他第一眼看到这块布便很惊讶,因为画布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红印痕迹,说明这块布曾经被多人收藏过,并且是有序地流传下来。其中还有乾隆的龙印,价值不言而喻。经过对字帖上历代文人名家以及清代皇帝之鉴藏印记的进一步鉴定,徐先生断定这块布是王羲之的作品《平安帖》的临摹版本,且临摹之人极有可能为宋朝时期的某个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室文物流传流落民间,揭秘临摹本价值陡增背后的原因

随着徐邦达先生的研究结果公布于众,摹本《平安帖》也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古董鉴定专家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有一个疑问却一直没有消除:既然这幅字原是乾隆的私人收藏品,为何最后却传到了民间古玩贩子的手中?

目前,最让人信服的说法是这样的:清朝末年,王室衰落,紫禁城里的太监和宫女为了获取钱财,便偷窃宫里的一些珍贵的宝物并把它们拿到宫外贩卖,导致大量皇室文物流落在民间下落不明。

这幅《平安帖》可能也是被偷出来的宝物之一,只是遇到的人都不识货,所以几经辗转最后沦落到了地摊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业内对于这个版本的《平安帖》的详细出处还没有一个完全确切的定论,甚至连一些古人都无法断定,但是主流说法一般分为两种:明代的书法家王世懋和当代的徐邦达认为这是宋朝时期的摹本,且出自米芾之手的可能性较大;清代的文学家顾复则认为这是唐朝时期的摹本。唯独可以肯定的是,这幅《平安帖》不会是宋代之后的产物,这点可以通过上面古玩家留下的印章断定。

而这幅《平安帖》之所以价格陡增,不仅是因为年代久远,还在于其蕴含的艺术价值。作为临摹品,这幅字画可以说将王羲之的书法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就连“阅宝无数”的乾隆也对它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可亚时晴”,意思是可以媲美“三希堂法帖”之一的《快雪时晴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皇帝珍藏的文物,到沦落地摊的破布,再到价值三亿多的顶级藏宝,《平安帖》的传承之路颠沛流离,可谓传奇。作为后人,我们能有幸目睹这样的瑰宝完整地流传下来,也算是一种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