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恋

满语在清朝被称为国语、清语,随着时间的推移,满语却逐渐淡出日常使用。乾隆朝以降,清廷不断出台各种措施,要求八旗官民不能丢掉满洲淳朴旧俗,即国语和骑射。满语的学习成为皇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皇子的满语老师称为满洲谙达。

满文谙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满语谙达是何意

谙达是满语,写作“anda”。

谙达一词在满语里有很多含义,《五体清文鉴》释为“宾友”,即朋友、伙伴之意:在通常交往过程中相互间成为挚友的人,称为谙达;内务府派往黑龙江达斡尔等地区征收貂皮或贸易的人员,亦称之为谙达;清代在上书房当差教习皇子满语骑射等专职人员,也称之为谙达。

上书房设立于康熙朝,为清代皇子、皇孙课读之所。清制,皇子6岁就要到上书房读书,学习儒家经典及国语骑射。据《大清会典》载,自翰林内选任汉文师傅,负责教授皇子汉文经典,而在满蒙大员及侍卫等内选任谙达,负责教习皇子国语、骑射,地位稍微低于师傅。

上书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书房谙达包括总谙达、满洲谙达、蒙古谙达、弓箭谙达及内、外谙达等。其中,满洲谙达专门负责教习皇子清语及翻译,满文为“manju bithe be tacibure anda”,简称“manju anda”,汉译为教习满语文之谙达,有时亦称翻译谙达,满文为“ubaliyabure anda”。

谙达需每日入值当差,据道光帝第七子奕譞在《竹窗笔记》里记载,皇子每日依次学习汉文经典、弓箭及蒙古语,最后由满洲谙达教授满语及翻译。

满洲谙达一般自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内挑选,额设3员。遇有缺出,定例由内阁行文各部院衙门,选娴熟满语满文且行为恭谨之员保送,无需考试,经大学士拣选,拟定正陪,带领引见,最后由皇帝钦定。

咸丰十一年四月初五日著礼部右侍郎伊精阿任大阿哥满洲谙达事满文上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赏罚分明规矩多

清廷对谙达奖罚分明,一方面予以荣誉,立功者即论功行赏,也是鼓励谙达继续在任上好好当差。另一方面,上书房谙达管理制度严格,如有差错,一经发现即行惩罚,以使其他谙达引以为戒。

上书房谙达每日进出由管门太监登记,如因故未能入值则需向总谙达告假,总谙达奏请皇帝批准。满洲谙达对皇子应尽心教导,不可有半点疏忽,若有玩忽职守、消极怠工之处,一经发现立即责罚,情节严重者停职。

据实录记载,道光十一年(1831年)五月初四日,满洲谙达婓森布等因当差时漫不经心,道光帝下谕降职一等,以示警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斐森布等所犯何事,限于史料我们未能知晓,但此次薄惩显然未能改变他们当差时漫不经心的习惯,因为当年六月十四日,道光帝又下了一道谕旨,将斐森布等“交该部衙门,嗣后伊等永行停止升转”。2年后,道光帝才施恩将满洲谙达斐森布等交该衙门选任升调。

对于专职教习皇子清语的满洲谙达,若皇子娴习清文,满洲谙达或可受到奖赏,反之,若皇帝发现皇子的清语学习不佳,满洲谙达等则要受到惩罚,通常为罚俸。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六月二十二日,是时年23岁的三阿哥绵恺的生日,绵恺照例进宫向嘉庆帝请安,嘉庆帝便用满语询问几句,谁知绵恺竟不能回答。嘉庆帝震怒,认为是谙达等平日教导无方所致,遂下令将满洲谙达格图肯、福堂泰等分别罚俸一年。

嘉庆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著三阿哥谙达等平日教导无方各罚俸一年事满文上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势所趋成效微

清代上书房谙达的设立,尤其是满洲谙达的设置,目的是使皇子在学习儒家文化的同时,不偏废满语满文。清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边疆民族的治理与交流,尤其是重大军务,往来公文多使用满语满文,所以设立满洲谙达教习皇子满语十分必要。

黑漆南官帽扶手椅(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满洲谙达的选任不经考试,选取水平必然有参差,甚至出现舞弊的现象。再加上清中期以后,随着八旗整体满文水平的衰落,满洲谙达的选任也难副其实。

嘉庆十九年(1814年),曾官居内阁侍郎的琦昌参奏,各衙门于保送满洲谙达时未能悉心遴选,甚至将捐纳出身未谙翻译者保送,各员自揣学业平庸不能胜任,又不敢在本衙门力辞,恐拂堂官之意,是以,大学士拣选时纷纷告病,以致实难其选。

他提出“各部院衙门于保送谙达时,专于翻译出身人员内,择其人品端方、学问优长者核实保送”的建议,但嘉庆帝不以为意,认为“所奏甚属无谓”,并下令“无庸专用翻译举人进士,更改成例”。故直至清末,满洲谙达的选任一直通过保举,难以保证其实际的满文能力与水平,也会直接影响皇子的满语满文学习。

端石嘉庆御赏长方砚(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谙达与皇子是主仆关系,并不像教授皇子儒家经典的师傅那样被尊称为老师。师傅坐授,谙达立授,且对皇子自称奴才,对王爷自称谙达。正如嘉庆帝所说:“阿哥谙达不过同伴一样,不可与师傅相提并论”。可见,在皇帝与皇子,甚至谙达自己的眼里,都认为谙达不同于老师,是皇子的“奴才”,又谈何教导皇子。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谙达制度逐渐式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年仅3岁的溥仪奉慈禧之命入上书房读书 ,虽也挑选了满洲谙达依克坦教习满文,但此举只是在形式上恪守祖训,没有实际意义了。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和依克坦的去世,谙达制度也最终消亡。

《上书房习文武》(选自《你好啊!故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