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邓先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夜》是鲁迅先生1924年9月15日创作的散文诗,最初发表在1924年12月1日《雨丝》周刊第三集,后被收录在散文集《野草》中。

文章开篇就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一句著名的“废话”。说它是“废话”,确实有“废话”的重大“嫌疑”,因为直接写成“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枣树”,不但可以节省十个字,而且丝毫不影响字面意思。

可就是这句“废话”,引发了人们不少的解读。

第一种是“文学语言说”。在生活中,我们去买鱼的时候,如果跟鱼贩子说:“我要买鱼,一条是草鱼,另外一条也是草鱼;一条是三斤的,另外一条也是三斤的。”听到这话,估计鱼贩子会抡起刀跟你干,这也太耽误时间了啊。同样,我们自然不会跟饺子铺老板说:“我要买两斤饺子,一斤韭菜馅的,另外一斤也是韭菜馅的。”因为这样说的话,饺子铺老板怀疑我们脑子有问题。但是,生活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就在这里,生活语言便于沟通快捷方便,而文学语言要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理解。写本文的时候,因为先生的心态比较迷茫,因此就会觉得在暗夜里,没看清窗外的树,好不容易看到了第一棵枣树,辨识了好久,第二棵原来也是枣树,这就是当时的情境,语境,心境。

第二种是“兄弟失和说”。兄弟二人失和以后,从此你是你、我是我,即使都是枣树也没有瓜葛。在1923年7月的某天,鲁迅与弟弟周作人之间爆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他们兄弟俩对此都闭口不谈,兄弟二人失和成了文坛上的一宗悬案。1923年7月18日,在周作人写给鲁迅的绝交信中说:“以后请不要到后边的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其实,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的父亲在早逝后,他作为长子,对大弟周作人、二弟周建人都很关心,兄弟感情一度非常好。他与周作人还一同前往日本留学,居住在一起,也一同从事文学创作、创办过《新生》杂志。弟弟周作人在北京大学的工作也是鲁迅先生向蔡元培推荐的,他们在北京八道湾的住所,也是两个人一起凑钱购买的。本文中我们不去追寻先生与弟弟失和的原因,要说先生这么写,固然有一定道理。

第三种是“孤独战士说”。先生惯用象征手法,赋予秋夜后园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物。在孤寂中,先生只看到枣树在与黑恶势力抗争,而其他的战斗力量却还没有出现。其他的力量似乎还在沉默中,还在麻木中,还在“呆”中,需要“呐喊”以唤醒,需要用“药”来医治。

第四种是“强调枣树说”。我们上学的时候,肯定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在某次全校师生大会上,校长说:上周我抓到了两个逃课去网吧上网的同学,一个是初一八班的,另外一个也是初一八班的。校长在这里想说的就是“初一八班的班规班纪不太好”因此有强调意义。先生在后文中,也是从各个角度描述枣树,他写枣树的花,写枣树的果,写枣树在冬天里的样子,写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还要告诉枣树“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正如“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先生所写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很多解读文章的字数也远远超过了原文的字数,甚至还可能出现解读出来的意义远远超出先生写作时的本意。这种不同的思考和看法,才是阅读的意义。但不管怎么说,我已经领略到了先生这个妙句的风采,虽不敢说深得精髓,但也敢斗胆照猫画虎,因为我这两个月我都在看书,第一个月看的是鲁迅先生的书,第二个月看的还是鲁迅先生的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作者简介:邓先许,曾为水兵,现居珠海。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