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发展起来之后,很快就获得投资,也很快让人们接受。很多人都整天对着手机刷短视频,嘻嘻哈哈的,算是一种娱乐方式,尤其是农村人,经常刷短视频,还被引导购物。长期如此,人们就会被短视频中的洗脑营销模式同化,甚至不知不觉跟着主播说的去做了。当主播大喊“买它买它买它”的时候,很多人情不自禁,开始下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视频代替图文已经很长时间了,而且没有太多的过渡期,直接代替。资本投入短视频领域,建设了很多短视频平台,直接推动短视频的发展。在短视频领域,倘若只是免费直播,通过打赏的模式赚钱,似乎有着骗的嫌疑,也有着讨饭的嫌疑,有着媚俗的嫌疑。倘若引入带货模式,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主播们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很多粉丝,而且粉丝们会带动流量。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主播们拥有巨大的流量无疑是巨大的商机。短视频平台就是要推动主播带货模式,让主播们弄一些媚俗的短视频,尽最大可能吸引流量,然后通过直播带货模式把流量变现。倘若只有一两个主播这样干,就不会形成洗脑营销模式,也不可能把这个平台的绝大多数流量变现。倘若所有主播都开始媚俗,都要带动粉丝,把流量引向购物。如此一来,很多主播就会反复播放一些媚俗的段子,反复播放一些带货视频,甚至在带货现场反复说一些广告语,形成洗脑营销模式。

粉丝们并不知道主播的洗脑模式,只是喜欢看主播的模样,喜欢听主播的声音,或者喜欢看主播的才艺表演,喜欢看主播的带货套路等等,都被主播牵着鼻子走,甚至在主播下达购买指令的时候,粉丝们不管喜欢不喜欢主播推荐的商品,不管用到用不到,都会下单购买。粉丝们好像受到了传销式洗脑,但又不认为是传销,而是认为主播带货比较实在,比较招人待见。虽然喜欢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喜欢主播也不需要理由,但人们无端被洗脑,被当成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是不是有些悲哀?何况主播推荐的商品不一定是物美价廉的。有的主播通过表演才艺推荐商品,算是卖了才艺;有的主播通过价格套路带货赚钱,甚至要按照剧本表演带货降价的套路;还有的主播卖情怀,通过个人逆袭的故事打动粉丝,还通过读书带动很多文化人,获得很多粉丝。只要有了很多粉丝,就可以搞直播带货,直接“收割”了。

短视频看似很短,没什么作为,其实大有作为,甚至直接造成一种经济现象。搞直播带货的主播们都会通过短视频营销,而且还会反复播放一些内容,插入一些文字和图片,形成洗脑模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高音喇叭会形成洗脑效果。到了现在,高音喇叭的洗脑模式已经消失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人手一部手机,手机内的短视频对人们形成了洗脑效果。短视频时间短,但会让人上瘾。因为制作短视频的自媒体人会选取一些惊险刺激的情节加入短视频,也会选取人们感兴趣的内容,其实就是无下限取悦粉丝,有着媚俗的倾向。看看那些卖课的是如何忽悠的,再看看那些带货的是如何现场表演的,有直接吃食品的,有为了带的货拍广告段子的,还有装农民的,卖惨的,卖情怀的,炫富的,通过新闻带货的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增强用户黏性,让人们欲罢不能。

人们不知不觉上套了,还以为刷短视频是一种消遣娱乐方式呢,其实已经身陷其中,甚至对某些主播播放的新闻深信不疑。其实,很多主播播放的新闻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表达主观意思,却并不客观公正。但是,人们就是感兴趣,就是跟着主播的指挥棒走,似乎有种英雄崇拜情结,有种崇拜民间名人的意思,但还是迷信了,被主播洗脑了。那么,人们不被洗脑行不行?当然不行。没有短视频的时候,人们被书籍洗脑,被电视广告营销模式洗脑,被传销的洗脑,被卖保险的洗脑,已经被洗了很多遍了,到了短视频时代,接着洗,只不过变换了形式,内容还是那些,无非诱导人们购物。短视频要通过带货实现流量变现,不然就不会赚多少钱。

主播们有理由给人们洗脑,因为他们知道,即便她们不洗,也会有别人来洗。即便短视频不洗,别的媒体也会洗。如此一来,人们似乎被信息包裹,被各种信息干扰,或者说给各种信息影响,引导,也就真的被洗脑了。是不是人们缺乏一定的定力?或者说傻呵呵的?当然不是。人们有自己的判断力,但很容易变得感性起来,尤其是消费的时候,比较感性。短视频不过利用了人们的感性思维,实现了洗脑营销模式。当人们厌倦短视频的时候,就会出现审美疲劳,但很快会被另外一种洗脑营销模式代替,无非指向各种消费,而最终赚钱的除了推销者,就是投资的资本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人们痴迷于短视频,那么短视频就是商业营销泛滥之地。如果人们脱离短视频的干扰,那么很快就会有别的营销模式出现,资本早就算计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