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吃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梅图》与它的神秘命题人。

1

南宋乾道元年(1165),范端伯迁奉议郎、签书荆门军判官厅公事,离开寄居的临川(今江西抚州)。北上赴任途中,范端伯与老朋友扬无咎在豫章(今江西南昌)相见,并向诗画双绝的后者讨要墨宝。

一般向人求画,能得尺幅片纸便应满足,若是关系不错,最多也只是给个大概的范围,范端伯却出了一道绘画史上最复杂而深刻的命题:

“范端伯要予画梅四枝:一未开、一欲开、一盛开、一将残,仍各赋词一首。画可信笔,词难命意,却之不从,勉徇其请。予旧有《柳梢青》十首,亦因梅所作,今再用此声调,盖近时喜唱此曲故也。”

范氏给出的题目是梅花四幅,分别表现未开、欲开、盛开、将残的状态,另各赋词一首。扬无咎一生画梅无数,惯见花开花落,作四幅不同的梅枝自不在话下,但笔墨功夫愈高,要配以四首与画意相称的词赋就愈非易事,所以一开始拒绝了范氏的请求。

范端伯深知除了举世无双的墨梅,扬无咎的词赋亦称蕴藉,便不屈不饶。禁不住一再相请,扬无咎在四幅梅枝外,用旧日咏梅所用的《柳梢青》声调续作四首。

(请先横屏欣赏杨无咎完成的全部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 杨无咎《四梅图》 故宫博物院藏

2

《四梅图》的超绝入神,世人多有论述。我以为不妨从以下两个角度赏其妙处:

将目光落在单个梅花的造型,会发现即使在同一幅画里,它们彼此之间因上下向背各异,呈现出不同的饱满、开放程度。未开的主题下并非只有未开的花朵,欲开的梅枝上自然也会有零星的早熟儿,盛开的状态里依然有后继的未开者,而只有傲然盛放与悄然零落者的齐聚,方符合将残未残的画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镜头拉远,将每幅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未开、欲开、盛开和将残这四种状态不仅由梅花本身传达,更体现在梅枝的抱缩、渐伸、舒展与挺立——它们源自画家对枝桠长短粗细、弯直疏密、干湿浓淡巧夺天工的处理,令人联想到含羞不言,欲语还休而至风情万种,最终历经世事后铅华尽洗的绝代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拟人化的感受在扬无咎后续的四首词作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抒发。他称梅为“伊”,又用文字塑造了一个爱花人的形象。梅花的未开、欲开、盛开、将残都勾惹出爱花人丰富的内心拉扯。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画家的无限幽思寄于笔下,遂能令水墨中的余韵如梅香,残留纸上,千年不散。

3

《四梅图》完稿于那一年的七夕前一日。扬无咎显然对于这件命题之作非常满意,在跋文里他请范端伯作和词四篇“共夸此画”,好让他这个“庶几衰朽之人”(时年68岁)可以借之美词传于后世。

“端伯奕世勋臣之家,了无膏梁气味,而胸次洒落,笔端敏捷,观其好尚如许,不问可知其人也。要须亦作四篇,共夸此画,庶几衰朽之人,托以俱不泯尔。乾道元年七夕前一日,癸丑丁丑人扬无咎补之书于豫章武宁僧舍。”

范端伯是何许人也,让闻名于时的扬无咎也要谦恭得请其作词于后?扬无咎于高宗朝“以不直秦桧,累徵不起”(《图绘宝鉴》),若非性情相契、彼此敬重,断不可为其做画,更不要说《四梅图》这么复杂的题目了。

考《范氏家乘》,范氏名直筠,端伯是他的字,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孙、忠宣公范纯仁第五子范定国长子,无怪扬无咎称其出于“奕世勋臣之家”。有别于那些出生仕宦之家的膏梁子弟,范端伯“胸次洒落,笔端敏捷”,扬无咎以为仅凭他开出这样一道前无古人(至今尚无来者)的“画题”,不问便已可知其为人

北宋 范仲淹《道服赞》 故宫博物院藏

吟咏梅花的传统兴于北宋,范仲淹、范纯仁父子皆有作。范端伯是否从扬无咎之请另作和词?从现存的长卷来看是大概没有的,当然为好事者割去也未可知。不过翻检范仲淹、范纯仁二人为数不多的梅花诗,恰好对应了未开、欲开、盛开、将残的四种状态:

萧条腊后复春前,雪压霜欺未放妍。

昨日倚栏枝上看,似留芳意入新年。

范仲淹《和提刑赵学士探梅三绝其一》

腊后春前暖律催,日和风软欲开梅。

公方结客寻佳景,我亦忘形趁酒杯。

添歌管,续尊罍,更阑烛短未能回。

清欢莫待相期约,乘兴来时便可来。

范纯仁《鹧鸪天·腊後春前暖律催》

玉艳霜葩万朵攒,曾陪宴席醉中看。

西州纵有寻花处,亦待顽童格舞干。

范纯仁《寄和子华相公王园赏梅》

横笛佳人用意深,数声高起潩湖阴。

梅花落尽还堪惜,留取残英伴醉吟。

范纯仁《偶成》

另外范纯仁还有《雪中池上》(碧玉为池白玉堤,千林万木尽花开。携宾欲觅开尊处,祇得清香辨野梅)一首,言在百花尽开的春天,还是要凭着独特的香味寻觅野梅所在,于树下醉饮。

综合以上,所作梅花被戏称为“村梅”的扬无咎无疑是为范氏追寻爱梅、咏梅家传的不二人选,而对范端伯来说,如果求画并非为了满足爱梅的私心,自己是否要续作四篇,又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