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患关系,恰如男女之间的深情厚意,需要双方的真诚付出与信任,共同缔造出一个和谐而完整的圆。

回溯到我作为实习医生的第一年,在急诊科轮值的第一天,我遭遇了一位八十多岁因突发心肌梗死被送来的老爷子。他意识模糊,身体不自主地抽搐。刚刚连接上监护设备不久,他的心跳便化为了一条直线。我的导师立刻开始进行胸外按压,而我当时惊愕到动弹不得。十分钟后,导师示意我接手。我努力在脑海中搜寻课本上的操作步骤,慎重地确定按压的位置,维持稳定的频率与深度。然而,经过一个小时的努力,病人仍无任何反应。最终,导师宣布了病人的临床死亡。家属的哭泣声在耳边回荡,而我,竟然也抑制不住泪流满面。在那一刻,我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何而哭。

多年后,我终于领悟了导师当年的话语:“医患共情是好事,但也不能被情感所左右。作为医生,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每一步的救治都有条不紊。就像一位冷静的将军,无论眼前发生多么残酷的现实,都要保持理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患者争取到最大的生存机会。”

医院是一个极端情感的交汇点,既有深沉的爱,也有无情的放弃。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加剧,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多。作为基层内科医生,我深刻理解他们的困境和病痛,也明白生命终有尽头。然而,远方的子女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现实,他们质疑:“去年还好好的,怎么现在就变成了这样?是不是你们没有用心治疗?”这种信任的缺失使得医患之间难以建立起真正的友情。

古人云:“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然而,在现今社会,八九十岁独居的老人比比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孤独的,而他们的子女为了生活往往身不由己。这也是为何许多中年人晚上不敢关机,因为他们害怕错过父母的电话。社会的压力沉重,部分媒体为了博取眼球而恶意报道医疗事件,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就脆弱的医患关系。然而,这些独居的老人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这种关系恶化的牺牲品。

我仍然记得一位姓张的老爷子,他已经七十多岁了,长期患有肺病,每年冬天都会犯病并住院。他只有一个女儿,远在北京工作,所以每次住院都是他自己独自面对。有一次下雪了,他突然打来电话说自己摔倒了,喘不过气来。我们急忙推着轮椅赶去,发现他已经被好心人围了起来。经过检查,我们确定他没有骨折,只是肺病又犯了。大家齐心协力将他扶上轮椅,推回病房进行治疗。尽管我们催促他给女儿打电话,但他总是推脱,不想打扰女儿。他的手机里只存了女儿和我们科室的电话。在后来的交谈中,我们得知他的女儿已经两年没有回来了。他无奈地说:“我一有病就给你们打电话,你们比我女儿还管用!”我们听后也感到无奈和心酸。后来,他的病情好转了,但他仍然喜欢来科里坐坐,看着我们工作,偶尔聊聊家常。他带来的自家做的包子,更是让我们感到了一份家的温暖。就这样,几年过去了,我们成了彼此的朋友。然而,有一天他突然不再来了。我们都很想念他,直到那年冬天,我们得知他在家里去世了。虽然我们对此感到震惊和悲伤,但也许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解脱。他在我们这里或许才能找到真正的安心吧!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对于老年人来说内心的孤独与空虚比肉体的病痛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关怀。

大多数病人对医生和医院充满了信任和感激之情。我们作为医者也要坚守初心和职业道德底线,坚持做正确且困难的事情。做一个有理智且有温度的医生又有何不可呢?让我们共同努力去绘制那个完美的圆吧。(杜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