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周末、新京报、澎湃新闻、PaperRSS编辑整理

近日,西安一名90后博士田某“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欧洲自然科学院”自称由多国科学家组织成立,是国际上认可度极高的科学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媒体调查发现,这其实只是6个俄罗斯人在德国注册的民办公司,以选举院士名义行骗,支付40万人民币即可获得“院士”头衔。

据报道,该科学院注册的办公地址在德国汉诺威市一个普通街边建筑,且显示“永久停业”。国内学者收到的推荐增选院士的中文邮件中,若成功需支付40万到100万元服务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当选该院外籍院士的中国人竟有二十多人,包括高校教授和公司创始人。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洋院士”头衔?一些人是为了借“洋院士”头衔唬人,让普通人对他们的“学术成果”深信不疑。田某自称出身“中医世家”,其研究成果是“知热感度测定法诊断技术”,声称将传统中医推向了新高度。田某还创立了中医品牌,举办中医药知识科普讲座,提供健康养生服务。在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名单中,也有不少高校教授的名字。国内院士评不上,搞个“洋院士”头衔,对其“学术地位”也有一定的加分作用。有媒体推广该院院士的账号称,国内科研机构、大学和学术界“一般情况下”都会承认国际性科学机构的院士资格,包括欧洲自然科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国际上这种投其所好的山寨学术机构并不少见,包括世界生产率科学院、新加坡南洋科学院等等,都被认为是山寨货。正如国内学界以“发论文”作为学术评价标准,于是就催生了众多以中国学者为目标的“水刊”,只要交钱,就能发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风气其实由来已久。“野鸡大学”“水刊”“山寨科学院”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有对假文凭、假论文、假院士头衔的需求,就有人创造出野鸡、山寨机构来满足这些需求。如果有人只是想花钱买个头衔给自己看,其实也无关公众的事。但是,他们花几十上百万谋得头衔,肯定不会只是放在家里自己看,而是要拿出来用,而一旦拿出来用,就成了骗,骗钱,骗地位。因此,有必要戳破“克莱登大学”“欧洲自然科学院”的假面具,免得世人上当受骗。

由于公众号改版,为防错过更多资源,给我们加个星标

说 明:来源:南方周末、新京报、澎湃新闻、PaperRSS编辑整理,如需转载 ,请在开头注明来源。仅供学习交流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公众号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Hilib oy)删除,感谢支持!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分享、投稿、申请转载、互开长白。

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在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