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晋国赵氏小宗邯郸赵午,站队中行氏、范氏】

邯郸午,赵氏赵午,邯郸封地的领主赵午。

赵午是现任晋国执政亚卿、晋中军佐赵鞅的堂兄弟,赵鞅的高祖是赵盾,赵午的高祖是赵穿,赵午和赵鞅往上数四辈的高祖一代就是堂兄弟了。这邯郸的第一任封君就是赵穿,赵午已经是世袭邯郸封地的第五代了。

赵穿当年是赵氏一脉的小宗,之所以能够得到邯郸大城邑的采邑封地,是因为赵穿是晋襄公的女婿,是晋灵公的姐夫,但是赵穿为了赵氏家主赵盾的安危和首席执政卿的权位,策划刺杀了小舅子晋灵公,因为赵穿知道没有了赵盾,赵穿的富贵荣华也会随之成为过眼云烟的。

这般过命的交情,随着时间的拉长、再拉长也就开始淡化、再淡化了。

赵氏一族的封地在晋阳,晋阳,现今山西太原晋阳区一带。相比较而言,晋阳的繁华程度稍微弱于邯郸的,也就是大宗的封地还稍逊色于小宗,不知道当年晋襄公的操作是否有分化强盛的赵氏一族的企图。赵氏一族后来果然内卷了一下,赵盾大宗这一支差点就被灭了族了,等到赵盾的孙子赵武重新崛起后,赵氏内部就分解成晋阳赵氏和邯郸赵氏两派各自安好。

邯郸赵氏小宗这一支的风头是一直不弱于大宗晋阳赵氏的。

到了赵午这一代,赵午的母亲就是责任晋上军将荀氏中行寅的姐姐,荀氏中行这一支又长期与范氏保持联姻,范氏范鞅去世前就是上一任的晋国上卿、中军将,范鞅的儿子范吉射递补为晋国下军佐。

现在晋国的六卿序列是这样的,中军将智跞、中军佐赵鞅,上军将中行寅、上军佐韩不信,下军将魏曼多、下军佐范吉射。六卿中分成两大派系,赵氏、韩氏、魏氏为一个阵营的,荀家智氏、荀家中行氏、范氏为一个派系的,其中实力稍强于晋阳大宗的邯郸赵氏接近于站队荀氏、范系一边,所以两派系中,赵氏的阵营稍显薄弱了。

02【赵氏与范氏存在的矛盾,赵鞅想要统一赵氏的力量】

范氏士鞅派系与赵氏赵鞅阵营矛盾激化,具体体现在两件事情上。

话说自公元前548年,赵氏的赵武接替去世的范氏士匄接任晋上卿、中军将以来,直到公元前509年的近四十年间,晋国上卿。中军将的职位一直是由赵氏赵武、韩氏韩起、魏氏魏舒的这一派来轮替的。魏舒去世,范氏士鞅接任上卿中军将。

士鞅刚一接任,就将魏舒葬礼所用棺木的柏木外棺硬生生撤下来。柏木外棺,是卿士的特有礼遇,撤下柏木外棺,就是大夫级别的了,这就意味着魏舒是以大夫之礼下葬的的。士鞅摆明了对魏氏一族挑衅的同时也是对赵、韩、魏一派的施压和羞辱。

第二件事,就是公元前506年,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十八国联盟联军讨伐楚国的军事行动,被范氏的姻亲荀氏中行寅给阻止了,因为中行寅正在主导对晋国东部鲜虞国的侵略战争,中行寅担心他们一派的利益受损,范氏士鞅就单方面决定撤出十八国联盟,导致晋国盟主的地位和声望呈断崖式的江河日下。

赵鞅已经忍范氏、荀家中行氏很久了。而且晋阳赵氏一支的力量,经过赵武、赵成、赵鞅三代的积累已经超过了邯郸赵氏小宗一支,赵鞅暗自打算要一统赵氏一族,准备好对抗范氏、中行氏一系。

对抗另一个派系的军政集团,最后的底牌就是干架,在准备干架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兼并自家赵氏的小宗,这样两支赵氏整合起来,其实力可以翻番的,力量壮大了,底气就足了,什么手段就都敢用上了。赵鞅是这么想的,也准备好要怎么做了。

03【赵鞅的战利品——卫灵公赠送的五百户卫人】

齐景公四十七年,齐国军队征伐晋国的夷仪,得到了卫国卫灵公的协助。

齐景公四十八年,晋中军佐赵鞅率领晋军围攻卫国都城帝丘(河南濮阳市濮阳县一带),卫灵公向赵鞅求和,为了表达求和的诚意,卫灵公进献给赵鞅五百户的卫国佃户。赵鞅接受了卫灵公的和谈诚意,当时考虑到先就近安置,赵鞅就将这五百户卫人寄存到了邯郸的赵午那里。

过了三年,公元前497年,赵鞅通知赵午将先前寄存的卫贡五百户人家归还给赵鞅,赵鞅想把他们安置到晋阳去。

赵午和他的儿子赵稷,、还有家臣涉宾一商量,大伙儿纠结起来了。纠结的理由就是当时卫灵公之所以安置五百户卫人给邯郸,是为了帮助邯郸的,现在将卫人五百户迁徙去晋阳,担心会断了邯郸赵氏和卫国的友好关系,可能还会招来卫国的忌恨和报复的。

是赵午他们把事情想复杂了,为了编排一个好的理由对付卫国可能的问责,赵午决定佯攻齐国西部城邑,一旦齐国兴兵邯郸,就以躲避战祸的理由将这五百户卫人送往晋阳。

赵午他们是这么商量的,也就这么干了,私自发兵侵袭骚扰了齐国。然后,果然条件就具备了,开开心心地将卫贡五百户送往晋阳去了。

赵鞅等的就是赵午犯错误,这个错误就是私自发兵侵袭齐国。赵鞅就让赵午来晋阳一趟喝茶。

当年邯郸距离太原,大约有个900华里吧,单程一趟大约要个十来多天的,赵午还真就没什么戒心的从邯郸去到了晋阳,这一去就回不了头了,因为赵午的头被赵鞅留在了晋阳。

不出意外的,邯郸,赵午的儿子赵稷和邯郸赵氏的家大夫涉宾决定反叛。所谓反叛,不可能直接反叛晋国,那只能是反叛赵氏一族啊,反叛赵氏一族也就是反叛执政卿的,因为赵鞅是晋国亚卿,还是可以定成叛国罪的。

于是赵鞅在权限范围内下令晋国上军围攻邯郸平定叛乱,上军将荀氏中行寅是赵午的舅舅,他没有直接抗命、也没有完全领命,而是派出上军司马籍秦领兵包围了邯郸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关于“始祸者死”的博弈:智氏、韩氏、魏氏联合讨伐范氏、中行氏】

现在的晋国六卿中军将智跞、中军佐赵鞅,上军将中行寅、上军佐韩不信,下军将魏曼多、下军佐范吉射中,关系非常复杂。范氏小宗的范皋夷被范吉射排挤,智跞想安排深得自己信任的家臣梁婴父跻身六卿;魏曼多和范吉射矛盾很大,韩不信和中行寅关系交恶;所以赵鞅之外的这五个卿士为了各自的利益,临时加了一个群,探讨放逐范吉射而由范皋夷来接替、放逐中行寅由梁婴父来代替的操作。这五人群加了有一段时间了,已经达成了充分共识,就差一个机会了。

话说上军将中行寅、下军佐范吉射两家伙私下也在讨论赵午被处死的问题,明明知道赵午和他们两家的姻亲关系、而且赵午还是赵鞅一族的人,讨论得出的结论就是赵鞅要一统赵氏,一统赵氏后接下来要折腾的必定是范氏、中行氏两家,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范吉射、中行寅就率先举兵讨伐赵鞅在新绛的赵宫大营,赵鞅旋即逃亡回到了封地晋阳。

晋定公下令其余五卿一起围攻晋阳赵鞅,围攻赵鞅的理由是“晋国有命,始祸者死!”

晋国曾于公元前513年鼓铁铸刑鼎,明令首先发动内乱的人必须无条件地被处死,范吉射和中行寅正是利用了这一条铁律,向晋定公告状认为赵鞅处死了赵午才导致了赵午族人的叛乱,赵鞅必须承担“始祸者”的罪名。

晋国上卿、中军将智跞向晋定向进言说,如果范吉射、中行寅没有私自率兵进攻赵鞅的话,赵鞅是不是始祸者都得讨论能不能定罪,现在因为范吉射、中行寅私自率兵攻击赵鞅造成赵鞅据守晋阳,其实范吉射、中行寅才是始祸者,也应该放逐范吉射、中行寅两位卿士才能算是公平的。

晋定公同意了上卿智跞的谏言,授权给智跞下令放逐范吉射、中行寅,如遇抵抗可以率兵攻伐,于是智跞、韩不信、魏曼多为着各自的目标诉求联合出兵攻击范吉射、中行寅。

剧情反转了,范吉射、中行寅暂时顶住了三家的联合攻击,但是被击溃估计就是迟早的事。只是智氏、韩氏、魏氏三家攻击的强度非常猛烈,眼看着范氏、中行氏就快顶不住了。

05【范氏、中行氏攻打晋定公失败占据朝歌,韩氏、魏氏为赵氏求情】

范氏、中行氏为了挽回败局,决定铤而走险围攻固宫,绑架晋定公,然后逼迫晋定公下令放逐其他各家卿士。

范氏的家臣,来自齐国栾高二惠高氏家族第三代的高强子良,高强子良进谏言说,所谓久病成良医啊,攻打国君肯定只有死路一条的,民心绝对是不支持的。我正是由于当初攻打齐侯所以才会流亡到这里的。智氏、韩氏、魏氏三家本来就有矛盾的,我们可以各个击破他们,他们被击破了,晋侯也就依赖我们了。现在我们率先征伐晋侯,反而让那三家团结一致来对付我们。

范吉射、中行寅的选择是不听老人言,因为这时的高强子良至少有70多岁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范吉射、中行寅果断选择强攻晋侯晋定公的固宫,结果反倒陷入四路围攻的境地,范吉射和中行寅很快就溃败溃退了。中行寅、范吉射逃奔去了了朝歌,并占据了朝歌城池。晋都新绛距离朝歌大约有800华里,按照日夜兼程的逃跑速度,两货十天并作五天跑也不是不可能的,总之暂时安全逃窜进入朝歌了。

虽然当时五人建立了临时的一个群,那五人呐,智跞、韩不信、魏曼多、梁婴父、范皋夷,如果还真就让另外两人进入六卿,现在可能是五卿,那么韩不信、魏曼多又妥妥地成了少数派了,照这样形势下去又有可能面临新一轮出局的风险。于是从保护自身的利益考量,韩不信、魏曼多选择为赵鞅求情,免于赵鞅所谓始祸者的罪名,因为真正的始祸者就是范吉射、中行寅两人。

韩不信、魏曼多的盘算是,只要保住了赵鞅,即便梁父婴、范皋夷接替进来,还是形成两个派系,各自一半对一半,形成均势和均衡,不至于被智跞的智氏一家给吞并了。

晋定公此时已经成年了,大约19岁上下,也开始亲政了,在位子上被六卿折腾了有十六年了,怎么着的都历练成小精灵了,于是晋定公假装被动接受三位卿士集体为赵鞅的求情,顺势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取消六卿保留四卿,这对晋定公和韩氏、魏氏而言都是一个最好的选项,智跞只能接受了。

这一场事变,最大的嬴家,其实还是赵、韩、魏三家,虽然智跞还是首席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