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过一个颇有意思的哲学对白。

一位权势滔天的人物,向一位研究马克思的研究者,提出一个几乎难以回答的问题,两人对白如下:

“请反驳这句话:世界上唯有变是不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研究者默不作声,此刻,身居权柄的人回复道:“你若能破解这句话,便可以得到二十万美金。”

研究者的嘴角露出狡黠的微笑。

直接回复道:“你这个不变,是变还是不变?”

这句话在诞生的时候,就已然孕育出毁灭自身的存在。

耕地政策

以上对话内容,鲜明地点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存在——变。

这个字恰好可以成为本文的一个诠释,很多人对政策的变化都有误解,比如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的变化。

有人认为,这种政策的转变有些像小孩过家家,使人看得云山雾罩。

其实,提出疑问的人,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古人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通的真理,任何理论都需要因时因地进行调整。

有时候,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非伤筋动骨不成。

这些道理并非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更停留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每次华丽的蜕变都和变化脱不开干系。

秦朝,在秦献公时期,为中原列国眼中的夷狄。

即使高明的谋士,也不认为这个国家将来能够一统天下。

毕竟,魏国已经将其压制得根本不敢向东用兵。

秦国政权岌岌可危,在最关键的时刻,秦孝公横空出世,为了改变秦国的现状,他向天下发布求贤令:

若能使秦富国强兵者,愿与之平分天下。

王者之气呼啸而出,放眼当时之天下,哪国君主有此心胸?又有哪国君主愿意为之做出牺牲呢?

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商鞅决定出发前往,一场被奉为千古佳话的君臣际遇即将被传颂。

秦国,从此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

也就是从这个时刻开始,秦国逐渐开始具备与山东六国掰手腕的能力。

这就是变化的力量。

为何当初推行的国策是退耕还林,是因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各种污染层出不穷。

加之由于建国初期,为了国家建设,大肆乱砍乱伐的现象屡禁不止,为了保护原有的生态,必须施行这项政策。

很多人说,那也没必要从耕地入手啊!

商鞅在变法之初,曾与秦国旧贵族辩论,辩论的核心就是如何富国强兵。

商鞅提出一个至今适用的理论:

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退耕还林在当时,就是一张有利于国家未来的政策。

后来为何又要退林还耕呢?

切记,任何变化都是因时因地而进行的调整。

我国有一个其他国家都不具备的优势,即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执行这项政策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状况。

而我国人口基数又大,必须守住十八亩耕地的红线,才能将饭碗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至于受制于人。

当然,这个时候,土地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土地的各种微量元素就会增多。

增多以后,这些微量元素会促进粮食的增收。

没有耕种经历的人,大概不会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早以前,为了不过分消耗土地的肥力,农民伯伯会进行轮休。

轮休的目的就是给土地放一个长假,与竭泽而渔是一个道理。

生育政策

生育政策的变化也是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为了鼓励生育,定下一项国策:凡成功诞下子女者,皆有奖励。

虽然其中有重男轻女的成分,但是在那个战争的年代,这些都是合理的存在。

由此可知,古代社会,由于战乱、瘟疫的影响,生育率极其低下。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人类社会医疗技术的普遍进步,还有国内稳定安详的社会环境,使得人口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当时就有人向润之先生提出意见,施行一项限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润之先生以人多力量大为由,拒绝了对方的提议。

有人说过,按照人口增长的规律推算,到了某个时间节点,生育率自动就会呈现出下降的姿态。

这是规律使然,西方国家就曾经历过这些阶段。

做出这个假设的人,还是没有看到我国的文化传统。

《诗经》有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为何在女孩子出嫁的时候,要选择桃花,而不是其他的花朵呢?

据考证,桃花这种植物寓意着多子多福。

可见,从先秦时代起,我国就开始向往着儿孙满堂的场景。

没有外部力量的强行介入,人口的过度增长,势必会引发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灾难。

自然生态不是一个有着无限容量的容器,美国历史上曾出过这样一个事件:

在一处美丽的丛林之中,生活着一群美丽的驯鹿,它们长相甜美,性情温顺。

同时,在这片丛林之中,也生活着驯鹿的天敌——狼。

经常有驯鹿会落入狼的手中,当时的总统十分喜爱驯鹿。

他认为是狼的存在,导致了驯鹿的数量一直无法得到增长。

便专门安排猎人到丛林之中,一举消灭了其天敌——狼。

驯鹿的数量得到了增长,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丛林的植被越来越少,驯鹿因为食物不足,导致数量锐减。

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是狼的存在,合理控制了驯鹿的数量,将其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中。

写到最后

从以上案例可以得知,当初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

时至今日,为何又鼓励生育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因为观念的转变,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要孩子,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而我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人口红利。

因此,才转变了生育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