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1962年,在中国经济最为困难、外部环境最为恶劣、国际局势也最为糟糕的时候,印度趁火打劫,频频对中国的领土进行鲸吞蚕食,完全不顾中国、印度这两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合则两利、败则两伤的客观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印度这种毫无前瞻的贪婪行径,想了十天十夜也没有想明白的毛主席,被迫下达了自卫反击战的命令。

也因此,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中国边防部队分东西两段,对入侵的印军发展了迅猛的反击,

得益于中国人民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和顽强的作战作风,自卫反击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人民军队以2000余人的伤亡为代价,一举歼灭俘虏击杀印度军队近万人。

而且,战斗达到后期,印度军队已经彻底被击溃。当时,处于坚守一方的印军面对解放军如狂风暴雨般的进攻,几乎一触即溃。

例如,对印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挥官之一、藏字419部队政委阴法唐中将,在回忆这场战斗时就曾这样描述:

在第2次战役中,印军除依托工事的防御部队比较顽强之外,一脱离工事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我军在战斗中,不管兵力比印军多还是少,均能够做到攻必克、守必固,那种气势完全是秋风扫落叶。

参加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人民军队,几乎取得了全胜。不但收复了被印军经吞蚕食的中国领土,而且,还全面攻出了中印的实控线,收复了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土地。

最为有利的是,刚开始作战时,都在环境艰苦、冰山高原林立的高寒地区。大多数来自内地的解放军官兵,对于高原的酷寒地区作战并不十分适应,往往跑两步就喘不上来气。

而战斗发展的后期,在收复藏南地区、顺着喜马拉雅山山麓一路追下去,离开高寒地带之后,战士们越打越痛快,越打越舒服。

在高原地区作战时,由于环境艰苦,交通恶劣,氧气稀薄,人民军队不但要穿着棉衣,而且还要不断的烤火取暖,否则的话根本无法坚持。

而顺着山麓一路俯冲而下之后,不但气温越来越高,越来越舒服,而且,氧气也越来越充足。再加上不断战斗取得胜利之后的刺激,人民军队的士气愈发高昂,心情也愈发愉快。

阴法唐中将对这场战斗记忆尤其深刻,他记得战士们往下打时,在追击敌人的过程中,有许多战士都扔掉棉衣,只穿单衣,打得十分痛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虽然当时中国面临的局面十分艰苦,后勤补给和作战环境也十分恶劣。但是,这依然无法阻止人民军队取得一场又一场辉煌的胜利。

纯以当时的局面看,虽然奉命自卫反击战的中国军队只有2万余人,武器装备比之印军也没有多大的优势,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足取得战争的胜利。

且不是说继续扩大战果,打入印度本土,收复所有被印度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简直是十拿九稳。

然而,就在这样极端有利的局面之下,党中央下达了主动停火的命令。不但没有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反而主动停火。

不仅如此,还宣布后撤返回了实控线,刚刚收复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藏南领土,也被主动放弃。

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也占据完全的道义和大义,为什么在取得胜利之下却要放弃这些领土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仅仅如今我们有疑惑,当时作战的人民军队将士们,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在回忆这段历程时,阴法唐中将曾这样描述大家的心情:

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被侵占的国土,心情欢快的不得了,部队后撤时正好相反,步步往高处走,上山的路是不好走的,越走越冷,氧气又慢慢稀薄了,呼吸又困难了,心情就更沉重了,思想上的弯子也是有的。

既然实力不是问题,军事上我们也能够取得完全胜利,道义上更是占据大义,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其实,不是我们不想收复领土,更不是我们要主动忍耐退却,而是当时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局势,实在是不允许我们这么做。

打赢印军当然不是问题,但问题最难的是如何坚守住。

如果去过西藏高原,相信大家都曾被青藏高原所特有的高海拔及恶劣的环境所震撼。平均海拔超过4千米的青藏高原,不但环境恶劣,交通极为不便,而且氧气也十分稀薄,只有内地的60%,。

这样的氧气浓度,别说剧烈运动,许多人在正常行走都感觉气喘吁吁。

而困难不仅仅如此,最为艰苦的是极其恶劣的交通环境。事实上,在人民军队进军青藏高原之前,整个高原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

1962年时的青藏高原依然如此,当时,为了支撑人民军队的自卫反击战,西藏军民几乎全部被动员起来,许多藏族百姓拉着自家牦牛,为解放军输送弹药和后勤补给。

作为对手,印度一方不但海拔低,而且完全没有中国一方的漫长的交通补给线。

以铁路为例,1962年自卫反击战时,位于高寒高原地带的中国一方要想获得铁路的后勤补给,最近的一条铁路也距离有两三千公里,后勤补给线之长已经不能用漫长而形容,简直是令人绝望。

而印度一方,距离他们的铁路网只有100多公里,即便是没有铁路的边境线地区,也大多是丘陵低海拔地区,交通补给难度和数量,与中国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到了自卫反击战末期的10月份,喜马拉雅山即将出现大雪封山。那时候,中国极其漫长的补给线将完全被切断。

也就是说,大雪封山之后,如果仍坚守藏南地区,那么,中国军队将完全成为一支孤军。只有万余人的孤军,想坚守如此漫长广阔的地区,面临的还是人口与中国完全一个数量级且拥有上百万军队的大国,即便中国军队战斗力如何强大,也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也有人异想天开的指出“解决之道”:我们可以以战养战啊。

这种说法显然是十分离谱的,且不说印军远算不上不堪一击,传承自英国英印军的印度军队战斗力,虽然在世界各国之中算不上拔尖,但也绝不是不堪一击。

对印自卫反击战,人民军队虽然取得胜利,但依然付出2000多人的伤亡。某种程度上,也在侧面证明了印度军队的战斗力。

而且,当时,几乎获得了英国、美国、苏联等几乎所有列强支持的印度军队,无论是后续武器装备购买还是补给能力,都是远远好于中国的。

所以,虽然中国军队确实能够取得对印作战的胜利,但是,想要收复全部领土,甚至以战养战,就是异想天开了。

不仅如此,中国当时在面临的局面绝不仅仅只有印度一家,事实上,印度是前三都不排不上的次要目标。

例如,在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同时,龟缩海岛的蒋介石集团看到了大陆的经济困难之后,决定趁火打劫,成立了所谓的反攻行动委员会,制定了国光作战计划,试图集结40万大军在秋后登陆,给中国的东南沿海带来了极大的边防压力。

不仅如此,中苏交恶之后,苏联在边境策划了一系列的冲突事件,并一直增兵中苏边境。美国则一边支持蒋介石集团,一边在越南一步步扩大侵略战争。

可以说,当时的中国不但境内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自然灾害,而且,周边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外交形势。

在这种局面之下,处于中国西南处的中印边境,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国的主要战略方向。

正如1959年5月期间,面对印度的频频挑衅和反华浪潮,毛主席曾亲自修改中国驻印大使至印度外交部的书面谈话所说的那样: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向在东方而不在印度,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

所以,在被迫自卫反击战时,中国从始至终都十分克制的,仍本着争取中印恢复友好关系的长远角度,把自卫反击战定位为边界冲突,不但始终保持着两国的外交关系,而且为了限制作战规模,也尽量不动用空军。

所以,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在中国局势恶劣、经济困难、国力也十分有限的情况之下,从始至终都是一场克制的边境冲突。用毛主席总结的一句话形容就是: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政治军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