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隐隐约约有一些呼声,在讨论是否应取消教师的编制地位。

取消教师编制地位,是教育市场化努力的一部分,希望借助优胜劣汰的机制,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此外,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近些年新生儿数量逐年减少,对比巅峰数据几乎腰斩。这一趋势如果没得到改变,整体服务于少年儿童的产业链都面临着萎缩的风险。而编制的存在,是瘦身的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基础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环节,市场化也许可以提升它的效率,可以提供许多个性化的选择,但未必是合适的解。

市场化的伟力,从本质上说就是自愿交易。自愿交易能够最大限度地将供给与需求端连接在一起,把资源配置到最高效的状态。自愿交易其实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想要什么买什么;二是有能力买什么就买什么。隐含的另一面就是如果什么也没能力买,那就活该什么也得不到。

市场之所以高效,是因为它配置精准,同时能够无情淘汰。

而这恰恰与基础教育的整体目标是出入的,因为决定孩子有能力购买什么教育的并不是孩子自身,而是父母的状况。如果基础教育完全市场化,有钱的购买没钱的靠边站;或者有钱买好的,没钱寒酸地应付一下,假装已经购买了,实际上等于是把大量贫穷或普通人家的孩子,给排除在基础教育之外。

其中一部分有天赋有野心的孩子,因此失去了成才的机会,或至少难度倍增,降低了成才的概率。人的天赋在遗传方面是很不稳定的,未必富人家的孩子就聪明品德好,未必穷人家的孩子就没有天赋,就不具备优秀的素质。

基础教育的整体目标,是让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起点阶段拥有比较公平的机会,让大多数孩子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再根据他们能力各方面情况按不同路径去成长。这才是比较公平的基础教育,对社会整体也是最有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孩子的基础教育从一开始就按财富和阶层进行分级,无情地按市场逻辑去分流,不但会撕裂社会,还会造成大量人才的埋没和浪费。

所以,教育不但要考虑效率,还要照顾公平。中国努力维持公立教育的数学和水平,让多数家长可以放心地送孩子进去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不必去卷每年学费动辄数万元的私校,就是在维持教育公平。

给教师编制也是维持公平的策略之一。如果老师没有编制,他们会大规模地流向薪资更为灵活的私校,尤其是能力比较出色的老师。公校也许会慢慢沦落到形同虚设的程度,变成美国一样的快乐教育,家长将被迫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孩子支付高昂的学费。欠发达地区,情况也许会更糟,如果没有编制,将更难吸引老师到当地任教。

编制多少有一丝铁饭碗的色彩,确实有降低积极性和效率的风险,但问题的解决方式,需要更深入的考虑。基础教育公立、普惠、全民覆盖的基本盘,不应当轻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