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5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在深圳开幕。陶艺、瑶绣、英石、红茶、漂流……清远将携当地历史人文、山水风貌、文创产业及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参展。

即日起,清远日报联合清远发布开设专栏《深圳文博会里的清远宝贝》,多角度展示清远在生态文明和文化强市建设中的探索与成果,敬请垂注。

“鸢飞鱼跃”盖碗、“清远大吉一筒碗”“清远地图干泡台”,还有活起来的文物“清远陶鸡”……5月23—27日,“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第二十届文博会将在深圳举办。届时,清远中宿窑陶艺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远中宿窑”)将携带一系列特色陶瓷产品以及文创产品亮相展会,向来自各地的陶瓷文化爱好者展现“清远瓷乡”的魅力。

部分文创产品。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走出活态传承之路

走进清远中宿窑位于市区的工作室——杨桃居,各色各样、古色古香的陶瓷映入眼帘,仿佛身置一个小型的清远陶瓷博物馆。天女散花裕丰壶套装茶具、中香荔蓝菊茶具、清远鸡茶壶等经典外销瓷,令人目不暇接。

新品区的产品则让人耳目一新。摩挲“梵音”,悠然空灵,余音绕梁。这是清远中宿窑负责人张艺在了解市场对“音疗”的需求后,特邀工艺美术大师王法根先生就陶瓷与声音的结合做研发,历时一年多,通过对原材料、配方、色釉、器型等全方位探索,制成的一款能发出奇妙声响的杯子——“梵音杯”。细细观之,杯壁有大小不一的“银杏叶”,且每个“梵音杯”的“银杏叶”花纹都独一无二。凭着独特的工艺,“梵音杯”获得2024年广东工艺美术“岭南工匠杯”创作大赛铜奖。另一款温润玲珑“藕遇杯”,由世界非遗龙泉青瓷“藕遇”清远创新配方色釉,古法御泥配方研制,杯底的“藕孔”精致透亮,慢品佳茗,别有一番新意。

与“藕遇杯”“梵音杯”的精致巧思不同,“同心窑”柴烧杯外形粗糙、古拙,但能软化水质,让杯中的茶汤口感更清甜。张艺介绍,柴烧杯以石坎本地瓷土为原料,经“石坎龙窑传统陶瓷制作技艺”非遗技艺手工制作而成,在中国(广州)茶博会等展会上颇受欢迎,多次卖断货。

张艺介绍,探寻城市记忆,推广陶瓷文化,以实际行动助力清远“百千万工程”是清远中宿窑的文化使命,中宿窑努力通过陶瓷作品讲好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宿窑“清远鸡全家福”瓷碗。(摄影:潘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国营清远瓷厂曾以“鸡”为主题,设计了一款色泽鲜亮,形象生动的清远鸡茶具,因受限于成本控制及生产计划,最终未列入生产计划。

“2020年,我们从原清远瓷厂老职工手中见到这款试制品,并得知背后的故事时决心要让这件作品重现荣光。”张艺介绍,中宿窑结合清远饮食文化,以及土碗历史,以“碗”为载体,升级原有图样,不仅有清远鸡,还有麻竹笋的图案,于2022年,以“清远大吉”一筒碗,致敬清远瓷厂前辈。这套作品朴实却有温度,既传承了前辈的巧思,又载以更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高白泥与高足宫碗,佐以适当金边点缀,让餐桌上的仪式感油然而生,广受市场欢迎,走出了活态传承之路。

擦亮“清远陶瓷”文化名片

清新区龙颈镇陶瓷文化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兴盛于明末清初,鼎盛期龙窑数量甚至高达300条之多,至上世纪90年代末仍保留176个窑口,而石坎,也一度享有“清远瓷乡”的美誉。

彼时的清远瓷走出了深山,走向了大海,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却因迭代落后等原因逐渐为历史所淘汰。近20年来,当地经营的窑厂数量急剧锐减,数百年的窑火落得伶仃星火的尴尬局面。

张艺,清远石坎外嫁女,曾闯珠海、上海,以非遗保护为业。其母亲曾在清远瓷厂工作,幼时的她经常到瓷厂玩耍,也在瓷厂幼儿园就读。割舍不了陶瓷情结,2019年,张艺携女儿麦子回乡,齐拜百年“同心窑”传承人刘灶焕为师,习陶瓷烧制技艺,创“中宿窑”,欲打造一个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龙窑陶瓷潮流品牌。

张艺负责挖掘历史,其女儿麦子负责市场推广。受访者供图

在清新区政府、龙颈镇政府、广州市海珠区对口协作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张艺及其团队主动承担起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充分发挥以“古龙窑”为抓手的核心作用,通过展销、研学、文旅、体验等形式,用文化传承带动文化创新,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擦亮“清远陶瓷”文化名片。

“未来,我们会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将更多的非遗文化与陶瓷文化结合,将更多的清远文物与陶瓷文化结合,推出更具特色的陶瓷文创产品,让清远文物、文化‘活’起来,讲好家乡故事,为深化粤北与粤港澳大湾区‘山海’协作,推进‘山城’融合做出贡献。相信终有一日,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说出:没错,清远也是一个著名的陶瓷之乡。”张艺说。

清远发布编辑部
来源:清远日报
采写:钱敏敏

编辑:肖阳

校对:张鍪

二审:田芳

三审:钟志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