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生产资料……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

1955年,随着毛主席的一篇按语,让“王国藩”的名字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让王国藩农业生产合作社闻名中外,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让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毛主席一直以来的夙愿。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发现要想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就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来让农民的生产力得到提高。

从1950年开始,大规模的土改运动在各个新解放区开展起来。经过两年的时间,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土改,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延续了两年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消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亿万农民在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热情空前高涨。仅1952年一年的粮食产量,就比新中国成立那一年增长了近50%,新中国的反贫困事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但尽管如此,多数农民在土地扩大生产上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毛主席要求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王国藩就是创办合作社中一颗亮眼的新星。

王国藩出生于河北遵化,在农业合作化时期,王国藩组织全村23户贫农,靠着“三条驴腿”办起了合作社,走上了自力更生、发展集体的路子。

为什么叫“三条驴腿”?因为当时村里只有一头驴,除了合作社需要用,那些没有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也得用,合作社并没有驴的完全使用权,“三条驴腿”因此得名。

就是靠着这“三条驴腿”,王国藩的合作社在第二年就发展到83户,粮食亩产翻了近三倍。到了1955年,不仅家家户户自给自足,而且还售出余粮三万多斤,村子周围的荒山都变成了绿林,牲畜达到了上百只,还有四十户社员盖起了140多间新房。

要知道,这个村子在成立合作社之前,每年需要国家供应二十多万斤粮食,五万斤以上救济粮以及一百多套过冬的棉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王国藩的合作社从一个只有148户的初级社,发展成为拥有552户的高级社,为了保持“勤俭办社”的光荣传统,王国藩被推举为社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在王国藩的领导下,粮食作物亩产比上一年增上了一半以上,个别作物还达到了翻番的数量。

对于王国藩领导的合作社,毛主席一直予以关注。在之后发表的文章中,每每谈到农业合作化问题,毛主席必定会将王国藩合作社作为典型的例子,并指示将王国藩的办社经验广泛推广。

王国藩和他领导的合作社在全国有了名气,有一部分人开始对“勤俭办社”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觉得这样“不大方”、“太小气”,主张将摊子摆大些,阔气些,搞大生产。

但以王国藩为首的一部分社干部和社员,仍然将“勤俭办社”当作自己的“传家宝”,坚决反对铺张耍阔,在主张大力节约开支、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对社员反复进行艰苦劳动的教育。

王国藩也以身作则,永远保持了那一身朴实农民的装束。

1959年的国庆节,王国藩受邀进京参加庆祝活动。当穿着对襟袄和抿裆裤的王国藩,看到周围参加观礼的人们穿着讲究,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在登上天安门两天前,王国藩找机会请示周总理:

“您看我这身打扮,就别让我参加观礼了吧?”

你代表的是农民,就应该这样!”周总理望着王国藩为难的样子,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

周总理的一席话,让王国藩心中充满的勇气,骄傲地站上了观礼台,接受毛主席的接见。

次年,王国藩作为人民代表进京参会,再一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当王国藩被介绍给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紧紧握着王国藩长满老茧的手,而王国藩却因为过于紧张和兴奋,只是痴痴地望着毛主席,连一句问候的话都没说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57年到1969年这12年中,王国藩受到毛主席10次接见,其中8次有机会和毛主席握手。毛主席还曾经两次请王国藩吃饭,他知道王国藩是北方人,吃不惯辣,就劝他多吃桌上不辣的荤菜。

1967年王国藩开始走上了领导岗位,但他对于农村始终有着深深的眷恋,除了开会、生病以外,王国藩一直带头生产,而且比一般老百姓干得还多、还好。

对于一些明显错误的事情,王国藩也敢于当面指出。曾经有领导将白薯产量报到亩产百万斤,王国藩听说之后当面质问那位领导:“像你这么大个儿的白薯,一亩地能堆下一万个吗?”

王国藩一心扑在工作上,对于家里的事情根本没有时间照顾。王国藩一家一直住在村里的土屋中,儿子有几次提出将家里的房子翻修一下,但王国藩每次都说,还能住就不要修了。

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了1995年,王国藩家才盖了新房子。

从1969年开始,王国藩当选中央委员,那个时候王国藩最多身兼8个职务。当选中央委员后,省里的一些同志曾建议王国藩脱下那一身农民装扮,王国藩却笑着说:

“我是农民,穿上干部服咋能下地干活啊。”

在九届一中全会召开期间,王国藩按照姓氏笔画坐在第一排。毛主席走进会场后,看着第一排的人顿时笑了:“哈,姓王的全来了!”然后指着王国藩问他多大年纪。

“报告主席,我今年50岁了。”王国藩赶忙站起身来回答道。毛主席笑着点了点头,风趣地说:“五十五,出山虎,五十岁还很年轻嘛!”

1973年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王国藩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当毛主席出现在接见大厅时,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毛主席绕场一周与代表们见面,当看到王国藩的时候,毛主席主动伸出手去,与王国藩紧紧握在一起。

这一次接见,毛主席只和两个人握了手,其中一个就是王国藩。当时王国藩并不理解毛主席的用意,代表团团长告诉他,这表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可惜的是,由于王国藩各方面经验缺乏,在十年政治风暴期间做出了一些错误的选择,因此在1978年被免除了所有职务,重新变回了一个农民。

改革开放之后,全村人在王国藩的鼓励和带领下,兴办了一批有实力的小企业。在王国藩75岁那一年,不但出任村里实业集团的名誉董事长,还经常为村里外出跑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继续发扬当年“勤俭办社”的优良作风,王国藩外出尽量省钱,只要能住在亲戚或熟人家,坚决不住旅馆。

村里的一些项目上马后,王国藩就带着年轻的村支书出去跑项目,向有关部门寻求支持和帮助。同时王国藩还把关产品质量问题,秉持“以质量求生存”的原则。

2005年,王国藩去世,他没有给家里人留下任何的物质财富,却将“勤俭办社”的精神传承给了每一个后人。

参考文献:

[1]孙聚成.王国藩的“贫”与“富”[J].乡镇论坛,2005(24):23.

[2]曾文友.毛泽东与王国藩的不解之缘[J].党史博采(纪实),2009(04):29-30+52.

[3]张朴著. 王国藩的故事.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60.06.

[4]逯斐著. 王国藩勤俭办社.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