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头雾水,莫名其妙!这是很多人看到观赏石的第一反应。

但此时身边“懂行”的友人却已沉醉其中,挂着佛光普照的微笑,对你来了句:“啧,这石头有点意思,对吧?”。

于是你内心开始晃动:有意思,吗?朋友的智识与你原是相近的,他能看到什么,是你看不到的呢?

此情此景,又不宜低头向他请教。于是只好颔首,深沉说道:“嗯,还是有一眼”。停顿,补一句:“这种石头,现在市面上一般值多少钱?”

画面中止。

所有人看石头,都经历过上述这种迷茫阶段,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会不会看?在很多行业中都是区隔门外汉与内行的一道艰难门槛。而本篇文章就是根本性建立一种高阶的“赏石观看术”,捅破“门外汉”和“内行”之间的窗户纸。相信我,这真的,只是一层纸而已。

“看石头,不等于看见石头”。

请容我先抛出这个观点,然后来慢慢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不同的观看原理

产生殊异的视点和视野

事情的缘起于近日北京圣佳艺术中心举办的“千秋如对——中国古代文房赏石”展。展出有古代英石名品“九华”、刘丹先生所绘的造云石图以及一众古典赏石精品,吸引了不少爱好者的目光,有很多观众甚至是专程自外地赶来。人们于展品前盘桓流连,赞叹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新闻图均引自展览官方账号

微信公众号:中贸圣佳拍卖

我的一位朋友突然感叹:“怎么这么多人带了手电筒来看石头?”诚如他所言。该展览与四季·迎春拍卖会预展同期进行,所以展览所在地的圣佳艺术中心内还有陶瓷、杂项珍玩、书画等专场的拍品。很多观众看完其他类目,便行至赏石区域,习惯性举着看古董时常用的手电筒,照明看石。

这情形虽不大常见,似乎也不容起疑。

可是临睡前,我突然意识到朋友的那句话并不简单。他其实是非常敏锐地,抓住了一个充满隐喻的画面。在手电筒带来的、那一丝不易察觉的怪异里,含有更深刻的线索。

古董鉴定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聚光手电筒。光很强,照在石头上,白白一团,能让天然纹理或人工痕迹在视野中变得清晰(也有看质地等功用,兹不赘言)。

抽绎而言,这种照明的本质,是制造一种突出的光亮,highlight某个对象,有“提取特征”的意义;与此同时,它也制造了周边相对的暗,暗在视觉中意味着降低观看的权重,有“否定特征”的意义,说明那些特征在这个观看瞬间里不那么重要,可以被舍弃。

由此,我们便明白,“观看”其实是一种选择信息、加工信息的行为。

对于赏石而言,欣赏、鉴定、认知三种不同的意图,有截然不同的观看原理,产生了殊异的视点和视野。

02

鉴定式观看法

首先来讲“鉴定式观看法“。

千秋如对展场中观众对于石头的点评,最常出现的词是“有老味”

当我们说一块石头“老”,与一块石头“黑”,是全然不同的。黑,是客观陈述,老,是头脑的主观评判。比如,假设符合了A、B、C、D几种特征,我们便会产生“石头老”的断语。

那么有心作伪的人,难道不能根据这些预设,制造一块老石头吗?因此我们才要提升“看”的效率,注意捕捉那些一般人不容易看出来看的信息。我举个例子,以“石头的包浆”这一常见的观看角度而言,就可分为如下几种不同层次的思维:

一般爱好者所理解的是:包浆可能与石头的质地优劣、与赏石盘玩的时间长短有关。此时脑中的模型类似于一个直角坐标系。X轴是赏石的质地(该石种产生包浆的难易度),Y轴是(石头被)盘玩时间的长短。

包浆的简单认识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坐标系之外又会出现一个观察四象限,分为包浆的亮度、颜色、厚度、位置四部分。到了这个阶段,一次注视将诞生四种意识。更复杂的信息加工无疑提升了观看的含金量,观众也开始迈入内行的门槛。

包浆的观察四象限

接下来你会发现,包浆还与一些“看不见的元素”紧密相关。

譬如石头历史上放置的地理空间、气候条件,你会注意区分露陈环境与室内环境,明白“生坑”“熟坑”的不同。并且再一深思就会发现,即便同为生坑,不同地域,(长期)向阳或背阴,这些都会在石头上留下相当显著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它们各自的典型状态是什么,结论具有多大的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 江南地区 熟坑 灵璧石包浆样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代 华北地区 生坑 灵璧石包浆样本

但观察仍可以精进。比如说,既然包浆是在一段时段中积累而成,那么它就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叠压关系的立体层,像油画上的涂料一样。比如有的古石上能看到三层结构——(1)石头的原生皮;(2)经过刷剔的次生皮(或者经过盘玩的次生包浆)、(3)产生包浆之后再次风化的续生返灰。原生、次生、续生三者之间关系又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代 华北地区 三层结构的灵璧石风化层样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生皮壳、次生包浆、续生风化的叠压关系

类似的,由大脑指挥的复杂观看,是赏石鉴定“看法”的基本功。当基本功越来越娴熟,我们对于古石的信息提炼速度就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决策树会被修剪得越来越利落、扼要。

你或许已经发现,鉴定式看法其实很像编程。根据积累的样本数据,不断在思维模型中添加“if……then……”(如果出现某种条件,则诞生某种判断)函数,使得糊涂一把抓的感觉上升为精细、可复察的条目。

古董爱好者们虽然经常用到“包浆”这个概念,好像是人人都懂得的入门词汇。但实际上,只有达到上述这种信息级别的“包浆”,才是鉴定的有效信息。

而这仍然不是评价的终点。事实上,古石鉴定的观看场景,由多个类似于包浆这样的科目构成,比如造型、石种、题刻、架座……它们各有深浅层次,又交叉印证,构成了一个综合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①-②造型:造型是一块赏石的灵魂。石质和形态互为表里,形美质佳更是贯穿古代赏石的重要标准。

③题刻:古石身上的题刻是体现赏石收藏年代、收藏者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直接证据。

④皮壳:赏石会因日晒雨淋和人为把玩留下浓郁的岁月包浆。这种层次丰富的外表遗存为古石带来了有别于自然顽石的历史信息,也是今天认识鉴赏古石的重要参考标准。

⑤修治:对不够完美的天然石进行人工修凿,是贯穿中国古代赏石史的重要手段。不同时代修治痕迹也各有特色。

⑥底座:因为底座,自然之石才固定了欣赏角度从而成为艺术品。台座样式与工艺是赏石研究和断代的科学依据。

至此,我们终于可以戳破“鉴定类观看”的要旨,它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结构。

结构将信息关联起来,变废为宝,并且显著降低了判断结论的或然率。是结构,而不是单个信息,真正具备鉴定的价值。没有结构,你的观点就站不住脚。这一原理广泛适用于各种古董鉴定,区别只在于它有时是被刻意练习,有时是在潜意识里悄然进行,于是做功有大有小。

假如一个人专注于使用“手电筒思维”寻找某种了不得的痕迹,结构在他心中,就已死去。意识被扭转为一种“找借口”模式,逼迫自己去发现支撑信念的证据,这就容易催生出妄想或执念。

03

欣赏式观看

欣赏式观看又是另一码事了。

从人的心理活动来说,鉴定相当于康德提出的“认识判断”,而欣赏是“趣味判断”。因此后者需要体验的功夫,需要投入一种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

中国赏石与中国的绘画、书法一样,遵循的是瞥视(glance),而非凝视(gaze)的传统,使用移动视点,制造扩大的视觉范围。故而赏石审美绝不采用“加法”,比如有洞的,加10分;有花纹的,加10分。它应该像洋洋流水的音乐一样,审美点如同乐音,在关系中被理解并获得价值。用“手电筒思维”强调局部,就如同在打破这种“流”,或者重新制造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核心原则是,要信任看到石头的瞬间,身体里实在形成的冲动。更具体地说,就是要信任自由联想的力量——将联想召唤而来的那些你有感觉的心灵碎片不断碰撞融合,这种来自于潜意识的回馈通常比理性分析更精妙、不虚发,同时还能引出连锁不断的美妙遐思。《庄子》中的一句名言,很精彩地呈现了这种心理活动:

“以神遇而不以目见,官知止而心欲行。”

心欲行。因为人心是无限的,而物是已被形塑的,以无限映有限,此动彼应,潺湲连续——“生”即是“动”。但又因人而异,从同一块石头出发,感受的到达点一定不同,这才是常态。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这是不是可以作为“你有多深,石头就有多深”的一番解读?

总之,我个人的体验是,尊重肉身感受,不急于获得什么,不要过分依赖思维。知识、术语、套路不会给予多少帮助,因为它们是已经死掉的感受,而自己心中唤起的性灵才是“生”能量。

一堆石头中,总会有相对更合你眼缘的,不妨从那一块开始试着体验。如果实在没有感觉,那就接受没有感觉。因为这件事很少有人能立地成佛,大多需要有人,有经验,有场合来提供契机。

以上,我试图归纳自己在欣赏式观看中所经验的,属于思维上速成的指路,“请沿着这个方向走吧”。但关键的仍然是“走”这个行为。体验虽然比思维慢得多,也不稳定得多,可是体验才是实在的。我也曾深深领受了过度依赖思维的迷悟,所以更有了如梦初醒的悔悟。朋友草草斋的文章,可以视为这条路上一种更亲切生动的接引。本文亦希望能与之互为表里,协同参发。

最后,可能有人会说,现在信息通畅,随时能看到高清照片和视频,还有意义去现场看实物吗?

借用一句名言“不要与不看实物的人谈石头”。图像只是实物的拟像,它不能代替面对实物时被引出的全身心感受。正因为这种学习的经验十分奢侈,你会更容易沉浸感受,上述观看之术也会愈发证明它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新闻图均引自展览官方账号

微信公众号:中贸圣佳拍卖

编辑|雨葭

审校 | 周章胜

转载|栖云文化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