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沧海明月生

历览古今,间谍作为特种行业始终与战争形影不离。不夸张的说,只要有战争的地方,就会有尔虞我诈,应运而生的便是双方尽显神通的间谍。在400多年前的万历年间,和《潜伏》里的余则成一样,主人公是一名心思缜密的间谍,只不过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远比余则成跌宕起伏。

一、神秘书信

公元1592年,日本权臣丰成秀吉命部将加藤清正、小行西长率军攻占朝鲜,朝鲜一触即溃亡国在即,急忙向明朝求救。应朝鲜的请求,明军出兵援朝,却因为兵力过少,主将不习地理,首战以明军溃败而告终。

万历皇帝得知后,派遣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集中四万精兵于1593年攻入平壤,取得大捷。此后双方互有胜负,进入长达数年之久的对峙阶段。

公元1598年8月,援朝的明军总兵董一元率部与日军在晋江对峙。晋江南面即为日本的望津,日军守将岛津义弘在沿途四十里驻扎了八座寨垒,打造了一处势如长蛇的阵形,令对岸的明军难以找到突破口。一个月过去了战事依然毫无进展,就在董一元焦头烂额之际,战机却从天而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一元部下有位叫茅国器的游击参将,一天巡逻时突然遇到哨兵来报:一个朝鲜妇女从日军走出,径直来到明军军营前,双方语言不通,盘问之下那妇女从贴身处递来一张纸条。

茅国器接过纸条,只见那上面的内容是这样的汉字:“此妇将度异域矣。吾甚怜之,捐资以赎还故土。天朝兵将当怜其穷困,勿加杀害。”如果这女子拿着这封求救信,只为保全性命,那写信者与她是什么关系?就在茅国器疑虑之时,他发现信的结尾还有几行小字:“知吾姓者。令公之后,埋儿之父。问吾名者,有或之口,无才之按。理心书。”

茅国器是个粗人,他拿着这封没头没脑的信,极力揣测也想不出个头绪。于是他召来随军的参谋诸葛铸商量。诸葛铸果真有两把刷子,他思索了一会儿就破解了谜底。“令公指的是唐代名将郭子仪,埋儿之父指的是晋代埋儿奉母的孝子郭巨,因此写信人姓郭。有或之口即为國(国),无才之按为安,此人名叫郭国安!”

诸葛铸谜底解释得无懈可击,但新的问题出现了,这个郭国安是何许人也?为何在这个节骨眼上给他们送上这么一封信?

二、孤胆英雄

茅国器不敢怠慢,赶紧向上司董一元汇报这一情报,董一元帐下有个叫史世用的人得知后,不禁高呼:“天佑大明!这郭国安是我朝卧底,潜入日本多年当年与我交好,我与他誓约共同报效朝廷,如今时机总算到了!”

这史世用是什么来路?怎么会和卧底郭国安交好?这还得从五年前一次绝密行动说起。

原来早在明军援朝前,万历皇帝就命兵部尚书石星从锦衣卫里选出几个特工,准备潜入日本刺探情报。而江苏武进人史世用为人机警,又精通朝语,1593年他伪装成商人,乘坐福建前往日本的商船,顺利地到达了日本的萨摩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世用到达萨摩州后,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日籍华人许仪后,这许仪后本是福建的一个郎中,是被倭寇俘虏到萨摩州的。凭着一手过硬的医术,他成了萨摩州藩主的家庭医生,深受当地人的信任。

有了许仪后的帮助,史世用顺利地收集了大量情报,还与藩主的重臣伊集院忠栋见了几次面,这个伊集院忠栋在丰臣秀吉手下任职,这个身份对史世用无异于天赐良机。几年下来,他将刺探的情报编制成一本叫《倭情备览》的小册子,为明军的行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这才有了中日双方对峙的局面。

完成任务的史世用辗转回国后,被派到朝鲜任随军参谋,他将之前刺探的情报汇报给朝鲜,还被朝鲜国主赞为“当世奇士。”随着战局的变化,这才来到了晋江前线。

而在萨摩州的那几年,史世用与明军卧底郭国安取得了联系,双方约定择机为大明尽忠,这才有了遣使送信的一幕。

三、火烧敌营

得知原委的董一元大喜,立刻派史世用与郭国安取得联系。没多久,一个更加劲爆的消息传来:此时镇守对岸望津主寨的,就是郭国安本人!

这正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随后董一元派茅国器率部混入敌营,待郭国安举火为号,同时纵火焚烧日军粮草。趁日军大乱之际,茅国器率军杀出,对岸的董一元也命人强渡晋江。腹背受敌的日军慌作一团,再见粮库那边火光冲天,更是无心恋战,只得一路溃退,明军顺势一举夺下望津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把火烧了两天两夜,明军一路高歌猛进,只可惜追击途中明军营地里的火药发生爆炸。日军趁机反扑,明军伤亡惨重。就在此时,明朝通过萨摩州的内应许仪后得知了丰成秀吉的死讯,但前线的日军并不知情。为了劝说日军退兵,茅国器命弟弟茅国科为使会见日军主将岛津义弘,而岛津义弘却打算与明军血战到底。

令人惊叹的是,作为一名老练的间谍,郭国安的手段不是一般的高明,他纵火焚粮后居然能全身而退,再度安然无恙地回到日军这边。眼见谈判无果,他私下告诉茅国科:日军在釜山的粮草还能维持数月,等粮草用尽,自会退兵。紧接着,郭国安又劝说岛津义弘退兵,眼见占不到便宜,岛津义弘最终决定撤军回国。

自此,长达七年的援朝逐倭之战就此终结。

随着的战火的平息,史世用、郭国安的事迹湮没于隐退的硝烟中,史料中从此再无记载。然而透过这些惊心动魄的情节,我们还是能为几百年前那些抵御外敌的英雄所感动。毕竟,当国家利益面临侵犯时,那些挺身而出的勇士,永远值得被后人铭记。

参考资料:《明史》《武备志》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背后是整个大魏:曹爽究竟哪里做错了?

清朝一位候补皇帝,是如何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