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麦客 图 | 网络(侵删)

大家好,我是麦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外企人的20年灰常回忆

最近几天,微信群消息异常火热,我瞄了一眼,原来是大学同学群里在聊聚会的事。

我一看,还真是,2024,距离毕业算起来整整20年了,上次是10年聚会,一晃10年又过去了,时间真是如白驹过隙。

毕业20年了,90后,00后已经开始整顿职场了。

但严格来说,80后依然是当下时代的"顶梁柱",承上启下,扶老爱幼,在各行各业里努力和拼搏着。

回头看一下自己的20年里,职业生涯基本都在外企圈发展(只有刚毕业时在国企和民企各待过半年),也算是同学里面少有的外企派。

随着这几年民营经济和互联网大厂的发展,很多人开始寻找新的机会,转战私企,像我这样钟情外企的人更不多了。

这20年里换了好几家公司,但都没有跳出外企的圈子,伴随着各种经历波折,得意失意,正所谓爱也外企,恨也外企!

此时还真是回顾我这20年的外企风云lu(碌?)的好时侯,也因此作为我外企这个自媒体号的首篇。

如果把外企简单汇总一下,中国的外企大概主要有这几类:亚洲外企(台企/日/韩等),美资外企,欧资外企。

基本代表了几大洲,也代表了世界几大经济体。

就外企数量来说,这几类可以说占到90%以上了,在这些里面,除了日韩企没待过,其它几类我都服务过,除此之外我还在泰国企业做过蛮长时间,也增加了外企的各种体验面.

我最早进入的外企是一家台企,大概在2005年那会儿,正是台企在国内发展最为风光的时代。

当时国内消费电子的强大需求正在爆发前期,电脑(尤其是笔记本),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市场开始起飞,而彼时日本和欧美企业正是电子行业内的顶级玩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个例子,像那时候电脑有华硕,明基等一众台湾品牌,5000块就能买到,但像索尼,惠普等的笔记本,价格却都动辄要上万。

而彼时像我这样的正规大学生一个月才拿2000块,可见那时的电子行业有多赚钱。

主机厂生意好,于是乎给这些主机厂供货的下游厂商也兴旺发达起来。

我当时所在的台企(代号ZH)就是专做PCB板的,也就是电子产品的电路母板,当时ZH跟着这些主机厂来大陆设厂做生意,有点类似于当年的富士康羊群效应。

当年台资工厂过来,高层管理人员也是台湾外派过来的,生意好,赚得多,自然不差钱给这些高管。

企业管理也是近水楼台,全盘学习日企的方式,上班打卡,到点吃饭,什么时间穿什么工服,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裙子等事无巨细都有规定。

这些管理对于一个刚离开校园的准职场新人来说,觉得这哪是企业,是不是有点监狱式管理?

还有就是被很多人诟病的,当时某些湾湾在国人面前,的确有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大概由于当时的大环境,来大陆的台企有点类似于今天去印度开厂的中国公司,当地劳动力实在又多又便宜。

因此在湾湾眼里,中国的管理人员大概就等同于活干得高级点的驴而已,啥都不是的那种感觉。

不过这种“歧视”对于我这些底层小兵,是既感受不到,也影响不了什么。

我们只要“开开心心”干完活挣到那2000块,甚至再加加班,还有加班费拿,就已经觉得相当满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虽然在台企受到了很多的规章管制,但坦白说,关于现代企业的治理理念和体系认识,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建立起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那时自己对于质量的理解,已经不再只简单地说产品好还是不好了,而是知道质量还分QC(质量检验), QA(质量保证)等专业的职能。

并且因为台企全盘模仿日企的管理体系,对于进入制造业的新人来说,也是极好的开荒点技能树的场所。

从这一步开始,我也从此和我的专业分道扬镳了,用现在的话说,实现了成功跨界(其实是被迫转行)。

当时我对我的专业也实在迷茫,不知道能有什么用,也没有什么热情(现在看来很多东西如果不符合个人特质,真的很难长久)。

当时的长三角,台企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过口碑却都差不多的臭,除了一些准独角兽。

比如台积电这种站在技术链顶端的公司,凭借着超出同行高得多的薪水,立于就业市场光环之下外,其它台企多半已不受人待见,大部分承担着职场新人的第一级跳板,帮年轻人走向更广阔发展空间的角色。

在台企待了2年左右后,我的眼界开始变得宽了些,这时欧美的外企慢慢进入了视野,并且陆续有一些优秀的同事跳槽道这些企业。

但是欧美外企对于台/日企的打工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属于高不可攀的存在。

一是说起欧美企业,首先要先会讲英语,这就难住我们这些只会写不会讲的CET-4了。

另外,那会儿外企里老外好像还是不少的,所以对自己进去后能否适应工作方式也会有一些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当跳到外企的同事,拿到了双倍甚至三倍薪水,不用加班还有各种福利的好事传到耳朵里,进外企就变成在台日企这些“伪外企”打工人的不二选择了。

看到那些成功进入欧美外企的同事,就好像看到自己的白领职业梦也亮了。

尽管那时的ZH位于上海外围的青浦区小镇上,我们也只住在合租的普通小民房里,对于未来能去哪里,要做什么,几乎是没有什么好想法的。

但一个现实的目标其实还是藏在大家的心里,那就是 --- 高档写字楼里的外企小白领。

现在看看,这个梦真是既可爱又可笑,但又有那么一点点现实主义色彩。

台企,正是每一个外企打工人的第一所职业大学,不管入没入台企,我想都无法忽略他的作用和价值。

共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