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寂静而宁静的夜晚,当深色的星空覆盖着城市的上空,风也渐渐停歇。

只剩下微弱的轻响时,让人感到窒息的寂静中,一处火葬场的大门格外显眼。

从远处看去,一副对联如同一双不灭的眼睛,镇守在那黑暗的入口处。

上联的铿锵文字:“早来晚来早晚都来”。

仿佛在提醒着每一个经过此地的行人,死亡并非遥远的陌生事物,而是不期而至的必然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守大门的老人,小心翼翼地靠近这幅对联。

手指轻抚着已经模糊不清的下联,眼中流露出一丝复杂而沉重的情感。

其实,若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他地方的火葬场门口,也有挂着这副“原对联”的,它的下联堪称绝对。

对联的起源

对联,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匣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辉。

然而,对联的起源史似乎隐匿于时光的迷雾之中,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一种关于对联起源的说法,将它与桃符联系在一起。

而桃符的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战国时代。

在那个古老的时期,春节来临时,人们习惯在家门上悬挂桃符,希冀借此来镇宅驱邪。

桃符上通常绘制着两位神秘的神仙,郁垒和神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位神仙被认为,有着保家卫国的神力,可以压制邪恶,为家庭带来祥和和平。

这些神秘符号和神仙的存在,宛如是岁月的褶皱,记录着人们对家宅安宁的不懈祈愿。

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桃符逐渐演变成对联的形式。

据传,五代时期,一位显赫家族的大学士,在春节时在门额上题写了一幅词。

然而,一位精明的官员,却认为其构思不够对称。

于是也为门额题下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从此,对联这一文学艺术形式开始逐渐形成。

对联不再只限于春节的门额,它开始扩展到祝寿、挽吊等不同场合,成为一种文化的精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对联不仅存在于纸质上,也被雕刻在门楹上,被赞誉为“楹联”。

火葬场的对联

相传,古时有两位自命不凡的秀才。

一个瘦弱文质彬彬,一个胖硕谈吐不俗,平日里最喜欢聚在一起讨论文学,互相切磋字字句句的妙处。

然而两个人的气度,却各不相同。

瘦秀才温文尔雅,胖秀才略显傲慢,故两人常常争论不休,都自恃才学高深,又都不肯让步。

一日,两个秀才沿着小桥流水,走在回家的田间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高气爽,徐徐微风拂面,金色的稻穗在阳光下闪烁。

两人一路说笑,争论着新近吟咏的诗词曲赋。

不知不觉间,他们来到了一座火化场前。

这里偏僻幽静,远离尘嚣。

院内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十来口棺材,一股淡淡的烟尘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瘦秀才不禁轻轻叹了口气,凝视着那些默默无语的棺椁,缓缓说道:“早来晚来早晚都来。"

胖秀才也跟着感叹道:“先到后到先后全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来”与“先到”,“晚来”与“后到”,“早晚”与“先后”,“都来”与“全到”,这几句简约对偶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简简单单的一对子,道出了人生的无常。

侍立在一旁的老人听后,不禁领悟到了人世的沧桑与黄土的归宿,遂将此对子仔细抄录,悬挂于庄门之上。

后来这对子流传开来,成为各大火葬场的警世名言。

这两位秀才,一个细腻内敛,一个傲慢张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哲理面前,都能谦逊寻思,自省人生。活到老,学到老,方显人生之意义所在。

对联寓意

这幅对联不仅仅是艺术文化的体现,更凝聚了人们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或许有人质疑:“这样幽默的对联,是否适合放在火葬场门口?”

然而,正是这种幽默与深意的结合,使得这幅对联在沉重的场景中。

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提醒人们直面生死,抚慰亲人们内心的悲痛。

生老病死,富贵贫贱,都逃不过尘归尘,土归土的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使万贯家财,盖起千年铁城,到头来也只得一具冰冷的尸骨。

然而死不是终点,只是另一个起点。

文末回忆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这对联,是在老家乡下的一座火葬场。

灰蒙蒙的天空下,冷清的院落里摆放着朴实的棺椁,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药香。

我站在火化场门口,抬头望见“早来晚来早晚都来,先到后到先后全到”的对联,顿时感慨良多。

曾几何时,这些躺在棺材里的人也像我们一样拥有生命的热力,享受阳光、空气和大千世界的美好。

然而富贵不能咎老,贫穷不能移死,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今生争权夺利的华丽衣冠,终将在死亡面前失色。

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权贵富豪,到头来也只剩下一副干枯的白骨。

我不禁想起了村里的一位妇人,她一生服务他人,积德行善。

虽然离世多年,她温暖慈爱的笑容至今还历历在目。

而我也要像她那样,在有生之年惜缘惜福,行善积德。

哪怕只是一个微小善举,也要尽己所能地温暖这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即便生命终结,我也可以瞑目安然,无任何遗憾。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而爱与美善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我们要将这份温暖一代一代传下去,承载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