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矩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高级艺术职称评委、江苏省第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苏州市第十一届政协常委、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苏州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砚边随笔

●中国画从顾恺之算起,至今已近一千七百年,汉、唐、宋达到高峰,之后基本是重复。直到大写意的兴起,中国画才出现了转机,但很快大写意又落入了程式化的套路,章法、用笔变成了技巧的堆砌,传统绘画一旦形成了规范,后人就失去了想象空间。

●画的具象、意象、抽象都是随着观念的改变而变化的,它们都得靠技巧去表达出来。因此,掌握高超的技术手段仍是共通的道理,其次才是观念的更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园林写生”之二

●绘画要让人看得懂,但让谁看得懂是个问题。每个人的文化程度、理解程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不一样。为了讨好大多数人而勉强自己妥协,对观众、对自己来说都是不诚实的表现。画画一定要忠于自己的感受,哪怕别人暂时不理解也没有关系,好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会被别人了解的。

●如果你对当代中国美术现状不满意,那就不要去关注。搞艺术一定要看世界顶尖的作品,看中国古代优秀的作品。中国如此博大的传统若不好好学习借鉴,岂不可惜了,就像写书法要临古帖,而不要去学今人写的字。艺术的民族性远比时代性更具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园林写生”之三

●学习传统要有选择性,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再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学,这样学习就不会枯燥。就像写书法临帖,要找和自己书写习惯最接近的古帖去学,这样很容易上手,坚持久了就会把好的东西自然而然地消化吸收掉,再结合自己的个性取舍,风格就会形成。

●有人说:“三年可以培养出一个工笔画家,三十年却教不出一个写意画家。”此话虽带着情绪化,但细究也有道理。工笔画(宋代工笔画除外)如果依靠AI技术,用科技手段辅助设计,讲究平面装饰和写真效果,三年出成绩是可能的。而写意画则无捷径可走,除了笔墨功夫需要长时间训练外,水墨写意画有太多的偶然性考验着一个人的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是个人才智决定的,才智可遇不可求,无法用努力去弥补。

●如果哪天你对自己重复了几十年早已熟练掌握的技巧开始厌倦了,那说明你的新艺术语言将要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园林写生”之六

●画画如果笔笔求周到、处处求完美,反而会不完美。画要有“画眼”,留有空白透气,有时候作者创作过程很辛苦,但画面令人看着轻松舒服。画不但要入眼,还要入心。

●画面简洁、平直、方正的形态容易营造一种静气,流动多变、相互顾盼的形态容易营造一种朝气。

●中国画有程式但不可有成见,如果有成见,那么程式一定会僵化,老伎俩、老套路用多了就像在复制,没有新鲜感。画画不要“胸有成竹”,大写意随机生发,在偶然中求变。意趣不是刻意而求,是意外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园林写生”之七

●心中的世界、眼中的世界、客观的世界三者不尽相同。中国画主要指用心造化,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一人一世界,技巧为我所用,观念变了,技巧也会变。把你的本性在画面中表现出来,并且力求与众不同,这就是风格。(附图为周矩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