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

八年前,年仅18岁的林嘉文留下一封三千多字的遗书,然后纵身跃向深不见底的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着的时候他被人们叫做“史学奇才”,十几岁就出了两本在历史研究领域有一定分量的著作,就连一些历史学的教授也纷纷对他交口称赞。

年少有为的他前途一片光明,为何最后会选择匆匆结束自己的人生?他那“天才”般的头脑里,究竟看透了什么,才促使他主动走向跳楼自杀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身书香门第的“史学奇才”

林嘉文的家庭背景称不上非常优越,但也可算作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他的妈妈以及姥爷和姥姥都是教育工作者,而父亲则在法律院校中就职,可以说一家人都和教书离不开关系。

而他的名字“嘉文”也印证了父母对他未来的期许,这个名字象征着美好善良、文雅多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童年时期的林嘉文就开始对历史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在那个时期,全国上下正兴盛着一股读史学史的浪潮,而央视频道播出的史学和国学节目则深深吸引着林嘉文的心。

看节目看久了,精力旺盛的小林嘉文开始自己寻找史学材料来读,只学过小学知识的他读不懂艰深晦涩的文言文,他就看翻译成白话的历史书,小小年纪就积累了不少历史知识。

大家一般认为小孩子的思维是发散而浅薄的,但林嘉文则截然不同,他不是历史知识不是填鸭一般地塞到脑袋里,而是不断对这些知识提出问题,很多时候,他那犀利刁钻的角度连家里那几位当老师的长辈都招架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没有人能妥善地解决他心中的疑惑,林嘉文只能独自寻找答案,这使他很早就开始养成独立进行深刻思考的能力。

上了初中之后,林嘉文开始学会使用网络,能够便捷获取各种信息的网络工具使他如虎添翼。

由于前期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功底,这一时期的林嘉文进步神速,网络给他带来了更加宽广的视野,他不止学习历史,还了解了很多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的知识,这让他能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史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父母虽然身为教育工作者,却并不将林嘉文束缚在应试教育上,林嘉文自己曾这样表示过:

“从小到大,只要在应试体制下的成绩不出太大问题,父母都支持我的兴趣,无论是购置很贵的大部头古籍,还是送我参与活动,他们都没有意见。”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林嘉文毕竟还是个孩子,他过早地在历史的世界中潜得太深,心智上的发育多少会受到影响,境界比同龄的孩子们高出太多,时常令他感到自己如同异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越是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就越是想留在自己所熟悉的历史世界中,时间一久,他在历史研究上竟取得了一番惊人的成就。

16岁出书,拒绝炒作的少年

2014年,林嘉文写了一本书,名叫《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一个16岁的孩子竟然能写出这种程度的著作,出版社和学校方面对此都感到非常兴奋,认为是一个宣传炒作的大好机会。

十几岁的男孩子一般在这种时候多少都会有些飘飘然,虚荣心常常会压倒理智,但林嘉文却对这种无所谓的名誉看得很淡,他要求隐瞒自己的年龄,而且拒绝参与任何宣传炒作活动。

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十几岁的自己能做到这一步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岁的林嘉文,心理年龄已经远远超出了身体年龄,为人处世透彻至极,完全不像一个少年。

又过了一年多,林嘉文又写出了一部新的著作——《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由于心里对学校和出版社有些过意不去,他决定参加这本书的出版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邀请了许多历史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有大学教授,历史学院的副院长,还有历史博士后和历史教学书的编辑,这些“大咖”都对林嘉文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对他所写的书也是不吝赞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反响不错,但林嘉文出名太早,对他这样的年少天才,舆论上的争议还是比较大,很多人认为他的著作有造假成分,觉得等他出了社会之后肯定会原形毕露。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林嘉文的自杀时,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他是因为承受不住舆论压力与负面评价而坠楼的,但是事情真的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生命的最后:看透两件事

林嘉文是在2016年的2月23日自杀的,这一天正是农历正月十六,此时春节的余韵还未彻底散去,很多街道上的大红灯笼可能都还没来得及撤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林嘉文在自杀前就已经出现了疑似抑郁的症状,也接受过心理问题咨询和治疗,但成效都不大。

他的厌世情节一天比一天严重,只能靠做自己最熟悉的历史研究来排解,他曾说过历史研究对他而言只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工作”,但此时也唯有这习惯性的工作能“吊住他最后一口气”。

可是就连这最后一口气,也被他自己掐灭了:

“其实仅就对做历史研究的想法而言,我只是想明白了心有天游,拘泥在一门学问之中,那样活着也是很庸碌的。”

在林嘉文留下的遗书中,他写到自己厌烦活着,未来对他缺乏吸引力,他过早地发觉了自己的生活有“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上哪有人不是生活在界限之中呢?可对一个年少有为的少年来说,这样的现实多少有些残酷了。

而另外一件被他看透的事情同样令他无法忍受活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与他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人都和千百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而这竟导致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连体面选择生死的自由都不存在,这样的世界于林嘉文而言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结语

现在已是2024年,若林嘉文当年没有选择自我了结,如今也应该长到26岁了,凭他当年展示出来的才华,这个年纪的他很可能已经大有作为。

可世上没有如果,已死之人也不可能再次复生,无论林嘉文思想多么透彻,他的自杀对他自己而言有多么正确,这都是一场令人慨叹的悲剧。

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它消失的时候方才显现,可这对已经死去的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