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字中国:构筑竞争新优势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研究新形势下的数字竞争力、夯实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促进数字技术在各领域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对于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效能,打造数字核心竞争力,系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欧阳日辉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畴,提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强调“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实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统筹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治理,构成了数字中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对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促进数据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推进数字化改革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国际战略与法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程 乐

摘 要:自上世纪末现代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以来,数字化改革与既有社会元素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发展数字经济,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对数字化改革过程中安全性的把控。让社会、市场和资本以更加审慎、更加包容的姿态支持数字化改革,为我国发展提供新动力,让技术标准与政府监督决策标准的双重格局系统为数字化改革提供保障。

以数字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钟茂初

摘 要:数字化、绿色低碳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抓手。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应遵循促进可持续增长、经济民生影响可承受、减排降碳经济成本合理、先立后破等原则。数字化作用于绿色低碳发展,通过数字化带来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可以弥补绿色低碳规制对经济民生的制约影响,也可以弥补绿色低碳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束紧影响,从而保证绿色低碳目标在经济增长得以持续的条件下推进。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进路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云飞

摘 要: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指明了融“数字化的绿色化”和“绿色化的数字化”为一体的“数字生态文明”或“数智生态文明”或“智能生态文明”的可能和前景。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数字化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数字化绿色低碳产业,推进数字化生态环境治理,努力以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当下,我们要协调好建设数字生态文明与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关系。

加强数字安全预防性法治建设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数字法治政府研究院研究员 邹东升

摘 要:数字安全预防性法治以风险依法治理为指引,以对重要数字安全风险的监测、分析、预防为基础,表现为时间维度上治理手段的前馈、法律规范的前置。为了统筹推进数字创新发展和实现数字安全稳定,平衡维护数字时代的基本秩序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化解数字安全预防性法治发展初期的规制问题,需要突出预防性法治的风险依法治理本质,坚持预防性法治对回应型法治的补强功能及对管控性法治的改革功能,从建构数字安全预防性法律体系、规范数字政府治理及健全数字安全公众参与治理三个层面对预防性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准确把握和引领全球数字贸易竞争规则重构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大学竞争法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孙 晋

摘 要: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及未来,数字贸易规则是世界各国逐鹿的“重镇之地”。在世贸组织改革难以推动的背景下,签订多边数字贸易协定建立新的谈判平台,成为数字贸易规则完善的主要路径。我国在参加多边数字贸易协定的进程中,受到以竞争规则未达标准为由的规则排斥。为此,有必要充分了解全球数字贸易竞争规则的目标、渊源及发展趋势,掌握全球数字贸易中的竞争规则需求,包容性对接国际公平竞争规则标准;同时结合我国数字贸易市场的公平竞争理想与现实,以竞争中立原则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细化我国数字贸易的竞争规则条款,强化竞争执法及其与司法的衔接,完善更高标准竞争规则,形成贸易规则变革的中国方案,引领国际数字贸易竞争规则重构。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作用机制探析

——基于对重庆市Y县的调研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鲁 全

摘 要:数字化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同时也为治理机制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数字技术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全周期性和联结性特征使其可以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结合实地调研,数字技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联结市场、联结产业、联结人才、联结主体、联结居民五个方面。更好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推动作用,应注重以数字化助力乡村社会事业发展,处理好数字技术的现代性与乡土文明传统性之间的关系,防止数字排斥,合理评估数字资源价值,确保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来源 | 《国家治理》2024年第8期

新媒体编辑 | 王思楠

新媒体美编 | 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