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范仲淹曾经四次被贬,但是他每次被贬,都会获得当时文人的深切认同。

人们高度评价导致范仲淹被贬的谏诤行为,甚至评价他:每被贬一次,就光耀一次,第一次为“极光”,第二次为“愈光”,第三次为“尤光”。

能够被贬而依然光耀不已的,或许历史上只有范仲淹一人。

让历史人物故事结合道家经典,将会读出更多新意味。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原文

  •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本章在《道藏·道德真经》中的标题是“顺化章第五十八”,阐述的是矛盾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的原理。

基本释义

  •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为政及治理如果遵循大道,没有过多的苛政法令,人们反倒做事循理而行,为人自然淳朴。

如果为政严苛,制定了严密而周全的法令,以为可以明察秋毫,明辨是非,人们反倒偷奸耍滑,用尽心机钻法律的空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章内容和第57章一脉相承。

第57章讲“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本章则直接对比宽政和苛政治理下人民的自然反应与行为,所强调的仍然是“无为而治”的思想。

历史事实对此有很好的例证:秦朝政令周全严密,惩罚措施严厉苛责,可是,正是这样严苛的法令逼反了自感毫无退路的陈胜、吴广。

刘邦对此有深切体会,所以他占领咸阳后,马上和当地百姓“约法三章”,规定只有杀、伤人和盗窃必须判罪,其他秦朝严苛的法令则全部废除。

刘邦的这一举动立刻得到百姓的拥护,极其简单的法令反倒使社会秩序快速好转,百姓生活日益安定。

刘邦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则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因此缔造了“文景之治”的繁荣盛世。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灾祸,其后往往会伴随着福祉;福祉,往往又潜伏着祸事。

事物的对立变化始终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之中,什么时候才会达到停止的终极状态呢?

正义、正直的一方或许会向邪恶的方向转化,善良也有为害一方的可能。

人们被这种现象所困惑由来已久,始终不能参透其中蕴含的玄机。

人人都喜欢福祉降临,不希望灾祸发生,却不明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相依,好事和坏事经常会接连发生,互相转化。

普通人显然经常会迷惑于祸福,当灾祸发生时难免悲伤不已,哀婉叹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灾祸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当有福祉降临时,又难免喜形于色,得意忘形。

老子显然深谙人们的此类行为以及心理,所以叹息说道:“人之迷,其日固久。”人们已经被这种现象迷惑很久了。

不过,还是有能够看透其中玄机并坦然接受的先例,比如《淮南子》中的塞翁:当他家的马走失时,他并不难过;当他家的马带着胡地的骏马回来时,他也并不欣喜,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正如塞翁所意料的一样:家中多了胡地的骏马并没有带来更多好运,反倒使喜欢骑马的儿子坠马摔断了腿;摔断腿的儿子因此而躲过了上战场的命运,侥幸保住了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智慧去观察人们生命中经历的一次次幸运或者不幸,那就会看到无数漫长而奇异的人生故事,让我们在感慨命运无常的同时,不得不再一次深深认同经典中蕴含的大道之理。

  •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明白这些道理,所以他虽然为人方正,清廉自守,可是却不会因此而伤害别人。

他性格直爽,刚直不阿,但是却不会任意胡为,放肆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