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上,经常有患者拿着肠镜报告单来问:“医生,我的肠息肉会变成ai吗?”肠息肉是指从肠道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多见于男性。根据病理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在所有肠ai中,80%~95%以上的肠ai都是由腺瘤性息肉慢慢演变发展而来的,从息肉到肠ai的过程,一般需要5~15年的过程,通常认为是10年。所以,对于肠息肉患者,临床上均建议行内镜下切除后进行病理检查,以确认息肉类型。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一类从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成分(病理性质)前通称为息肉。肠息肉就是长在肠子里头的小肉团,它是生活、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出现的。

按照数量的不同,其可分为单发性息肉、多发性息肉;根据病因或组织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样息肉、错构瘤样息肉等。大多数息肉喜欢长在大肠,临床上以结肠和直肠息肉zui常见。肠息肉大小不等,有的只是绿豆大小,甚至小到米粒样,有的大如草莓,甚至更大。

肠息肉是消化内镜检查中的常见疾病,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可引起乏力、头晕、易疲劳等贫血症状。

哪些人群更容易长肠息肉?

肠息肉是一类未确定成分的异常生长组织,其致病因素非常多,可能与以下 5点有关,存在相关情况的要当心:

1. 饮食习惯不好的人群:长期保持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如蔬菜、水果、粗粮吃得少)的饮食结构易增加肠息肉的发生。

2. 缺乏微量元素的人群:叶酸、钙、维生素 D 的缺乏,在息肉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会促进肠细胞过度生长,易引发肠息肉)。

3. 存在代谢性炎症的人群:比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会使原有的肠息肉增加并出现新的息肉。

4.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部分肠息肉有遗传倾向,具有家族聚集性。

5. 其他因素人群:与超重、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合并糖尿病等内在因素有关。同时,抽烟时间长、过度饮酒是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高危因素。

肠息肉如何诊断?

哪些人建议做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全肠道情况,是目前诊断肠息肉zui理想的检查方法。直肠中下段息肉也可在医生直肠指检时触及。发现肠息肉的存在后,由检查医生通过肠镜取一些息肉的成分,进行活检,了解息肉的性质、良恶性。

所有肠息肉都会癌变吗?

研究证实,有80%~95%的结肠ai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化而来的,因此,人们常常把息肉形容为“ai的近亲”。息肉是否会ai变,通常与息肉的大小、数量、病理状况、生长速度等有一定的关系。

按照和肿瘤相关性来划分,肠息肉一般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这些息肉ai变风险较低。

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锯齿状息肉(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传统型锯齿状腺瘤等)。肿瘤性息肉属ai前病变,ai变风险相对较高,如腺瘤样息肉是目前公认的ai前病变,95%以上的肠ai都是由腺瘤样息肉演变而来,如管状腺瘤ai变率在 1%~ 5%。

绒毛状腺瘤ai变率zui高,约为管状腺瘤的 10 倍以上,管状绒毛状腺瘤的ai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一项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研究结果表明,任何息肉发生都会增加结直肠ai的风险,而广基锯齿状息肉、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这三种亚型会增加死亡率。

肠息肉与肠ai的发生息息相关,但也不是一下子就演变成ai的,从息肉演变成ai症一般需要5-15年的时间,因此,是有充分的时间来预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