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科技工作者为跨越星河书写的浪漫诗篇中,有一份荣光属于来自湖南邵阳的他。

作为我国和世界航天的优秀代表,他是深空探测和高轨道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公认的开拓者和领军者之一,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规划者之一。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世界航天奖”获得者、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于登云。

1988年4月,于登云如愿进入航天501部四室卫星动力学与控制组,从事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时逢我国大力发展新一代卫星事业,刚工作,于登云就承担了与新一代卫星研制密切相关的柔性结构振动与轨道姿态耦合课题的研究。这是新一代卫星设计中的关键点之一,也是当时国内没有的设计先例。国外资料有限,大多保密。于登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责任,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每天行走于宿舍、办公室两点一线,生活简单得近乎刻板。为了得到一个数据,于登云经常是一大早上班,将编制好的程序输入计算机,并在边上注明“正在计算”。到了晚上八九时,才得到结果,再做定性和定量分析。

1994年起,于登云先后担任501部研究室副主任、神舟飞船指挥、“东方红四号”卫星大平台指挥、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等职。2003年起,于登云历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总工程师、副院长,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08年,他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9月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2021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8月,任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

2008年,于登云出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主持探测器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中国探月工程接连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让他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填补了月球探测的空白。2020年,“嫦娥五号”实现了自苏联1976年“月球24号”无人探测任务以来首次获得新的月壤样品……凭着这股湖南人独有的“吃得苦,霸得蛮”的韧劲,一路走来,于登云参加或主持了我国通信卫星、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30余个航天器研制,解决了多项航天器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关键性问题,得到了国际航天界的高度评价。

2014年,于登云通过差额选举当选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2020年6月,国际宇航联合会最高奖——“世界航天奖”揭晓,包括于登云在内的3位中国科学家获奖。这是国际宇航联合会创立70余年来,首次将这一奖项授予中国科学家。

制作:科普湖南融媒体中心

编辑:刘小丹

复审:马林虹

终审:袁志宏

科普湖南向广大读者朋友征集优秀的科普文章、微视频、动画、H5等,欢迎各位前来投稿,投稿邮箱:22315800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