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授权转自:Letsight(ID: letsight520),作者:啾啾

最近外网有一个很火的视频,一位妈妈吐槽国内教育,其中就提到中国孩子都要被逼疯了,还没功成名却白了少年头。

前段时间,谷爱凌世界发展论坛开幕式上发言,马斯克的“星舰”取得第三次成功,他们都是如今最受瞩目的精英形象。

谷爱凌和马斯克成为年轻人新的榜样,这不禁引起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国内的教育出不了马斯克、谷爱凌呢?美国精英教育和国内教育一样的卷吗?

热衷吃苦的悲壮式学习

这几年流行一句话,只要你肯吃苦,就会有吃不完的苦。

发达的网络让越来越多年轻人逐渐认清了吃苦的真相,你越努力,老板就能早日开上豪车住上别墅。

吃苦其实是最廉价的付出,不仅毫无意义,反而还会让人沉浸在自我感动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我们的教育和文化总是强调吃苦,尤其是在学生时代,不吃苦就等于不努力。曾见过多少孩子被家长和老师教导:不想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吃苦然后成功的那一批人是值得歌颂的,而那些吃了苦却依然失败的人,说明吃得苦还不够多。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自古以来都奉行的人生准则,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功成名就的鲜明对比更让历代中国学子前仆后继。

10多年前网络上流传着一份《交大生存手册》,这份非官方发布的指南就已经揭露了国内教育的另一面,但是又因过于尖锐而不适合在网上大范围传播。

手册的其中一个章节“悲壮的学习方式”,提到国内独特的吃苦式学习。

吃苦耐劳的学习充其量是悲壮,无法登上真正知识殿堂的大雅之堂。

学习最需要的,不是悲壮的毅力,而是对无限未知的渴求。

至今十多年过去了,这一观点依然契合国内鸡娃现象,无论是体制内教育还是更为理念先进的国际教育,都很难跳出这样「悲壮式学习」的路。

学习本该是快乐地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为何孩子们的学习充满了悲壮感?

如今的国内教育愈发的功利,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们追求期待孩子考上名校光宗耀祖或者保住阶层,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被扭曲和异化。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疯狂鸡娃,安排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孩子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吃,吃不好,睡,睡不好。

学生在各种压力下,为学校读书、为家人读书、为功名利禄读书,唯独没有为自己而读书。

当所有孩子都指向一条出路的时候,内卷不可避免。99分和98分能有多大差别呢?但在高考中考中却压过千人。

内卷其实就是在比赛谁吃得苦最多,把各种考试描述为过千关斩万将,看似竞争激烈,一派铮铮向荣的局面,但表象下的孩子个个都顶着疲惫的面孔。

美国精英教育为何卷得快乐

国外精英教育同样内卷这并不假,孩子人均3-4门外语,从散文到戏剧,从绘画到体育,无所不卷。

所以在很多父母看来,国外的精英教育同样是不快乐的,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本身就是不快乐的或者是不应该快乐的。

教育圈的卷王非谷爱凌莫属。她在飞机上写作业,在比赛前赶due,在高强度滑雪练习中抽时间补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旁人看来不卷吗?卷。但是谷爱凌苦吗?不但不不苦,反而非常开心,每天还能保证10个小时睡眠。

反观国内的孩子,搞悲壮式学习,卷了半天发现自己卷了个寂寞。

很多国内家长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看到谷爱凌又卷又快乐,就直接归因为谷爱凌妈妈的“钞能力”和基因好,咱们普通家庭是比不上的。

被忽视的本质恰恰是,谷爱凌在自己热爱的领域自己卷自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她曾说过,自己练习滑雪的时间不比别的选手多,关键是是靠兴趣驱使下的高度专注。

“我不是为了拿奥运奖牌而滑雪,也不是为了考上斯坦福而学习,我这么做是因为我喜欢,顺便赢几场,而赢又让我更喜欢去做。”

“钢铁侠”马斯克在采访中,他称自己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凌晨2点才会休息,每周大概工作120个小时,从未请过超过一周的假期。

如果要问是什么让马斯克可以如痴如醉地工作,那么兴趣肯定是排在第一位。

SpaceX的创办正是源于马斯克童年对太空的兴趣和对科技的痴迷,但火箭发射接二连三的失败让他成为一个笑话,世界首富本不必如此。

但马斯克纯粹是在靠爱发电,靠自己对于太空的热爱,干着一件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

在今年3月14日,经过三次试飞后,SpaceX星舰终于成功进入太空完成大部分试验,并按程序重返大气层。

在以前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梦想,到现在却没有人能跟上他的步伐。

谷爱凌和马斯克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他们的经历也证明了美国精英教育的本质。

美国精英教育的卷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和专长,发挥这个人最大的潜力,实现创新,创造高价值。

高价值感会反过来带给孩子更多内驱力和动力,从而进行学习的正向循环。

以管制教育为代表的国内教育把孩子看作是”需要塑型的泥巴“,而精英教育则把孩子视为“待雕琢的璞玉”。

国内孩子在卷分数、卷绩点的时候,国外的孩子在各自热爱的领域卷创新能力、商业思维。

国内孩子卷的东西离开学校后就不奏效了,而国外的孩子在年复一年的积累中早就成为某一领域的leader了。

无意义的内卷只会造就螺丝钉,精英是很难从内卷中诞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唯有热爱可以对抗AI潮流

很多父母觉得,鸡娃的终点就是进入顶尖大学,成为精英。

到底什么样的精英才有价值,雇主们最有发言权。

前段时间,《全球大学就业力排名报告》出炉,排名前三的学校均不是藤校,加州理工学院第一,麻省理工学院第二,斯坦福大学第三,全是理工牛校。

亚利桑拿州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不入中产爸妈眼的公立大学也超越了不少传统精英名校。

另一份网传统计全美科技巨头公司的员工占比最多的10所大学中更能说明真相,华盛顿第一,加州大学伯克利第二,斯坦福第三。

前十名中,没有一所藤校上榜,私立名校中也只有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

可见,综排高并不意味着就业力强,藤校毕业也并不意味着可以端上金饭碗。

韩裔男孩Quon分享了自己作为藤校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学生,申请了100家公司,最终只收到2-3家面试,还不承诺转正。

不是经济下行导致就业岗位少,而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招聘的风向早就转变了。

鸡娃出来的工具人能够提供的价值大部分已经可以被更高效的人工智能取代,文凭贬值将更加严重。

基于功利性学习目的的教育最终会被淘汰,未来不被AI浪潮替代的孩子,一定是拥有某一项热爱并且发展到极致的孩子。

因为热爱而产生自驱力,因为热爱而诞生探索欲和求知欲,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做出有创造力的事情,带来无可替代的价值。

可以说,热爱才是学习的底层逻辑,纠结于无意义的内卷,不如换个思路,去守护孩子的热爱和好奇心,让热爱去驱使他终身学习和成长。

未来的精英不是“鸡”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走出来的。

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也许这才是我们破除内卷的最好方式。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