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一次规模宏大、深入人心、传播历史文化、保护重视历代文物古迹的行动,也是一种旨在发动群众、自上而下的全国调查,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的伟大事业,绝不只是文化部门、文物行业开展的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我们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才能够在“四普”规定的时间段内,从全国地域上的广度、深度和文物类型的覆盖面上予以宏观把握,将历代创造、创新的各种文化遗产类型全面地调查、确定并选择出来,并作为一种重要、丰富且独特的国情资源进行展示利用。结合前三次文物普查的经验与缺失,特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重视复查

在前三次文物普查中,各省市自治区在各自范围内都发现了许多文物古迹,有的文物大省(区、市)的地上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多达几万处,也相继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文物保护对象、文物普查点等。应该承认,限于历史认知与技术条件,在一些地方有所疏漏,存在部分物质文化遗产因未被及时发现确认,而没有得到有力保护的情况,这是为什么要再次进行文物普查的主要社会原因。

我们还要承认,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随着经济社会深入发展,有些原先被发现的文物普查点,因自然灾害原因损毁,所以需要进行全面复查,为社会和相关部门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我们还可以利用对已知不可移动文物复查的机会,在其周边、附近扩大范围,发现新的未知的或者过去遗漏的历史文化遗存。

普查什么

记得在亚运会举办之后,举办者便将亚运会的火炬交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当时有不少人对此不理解,认为藏品应该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历史遗物的属性是文物的基本构成要素,但是具有或依附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属性,往往是文物是否具有重大价值的判断标准之一。所以对于近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所遗存的各种基础建筑工程物、构筑物以及重大水利工程、人工运河、闸坝工程、灌溉水渠、重轻工业遗产、手工业遗存、农田圩田堤埂等,都是可以作为文化遗产来保护的,这是一种思想意识上的超越,是对过去几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认知具象文物类型的修正与补充,是真正的由人类创造的大的文物类型。正如大运河可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一样,安徽省江南先秦时代的“水阳江运河”,皖北的“茨淮新河”、怀远县的“怀洪新河”乃至新的“江淮运河”,还有像南方常见的长江大堤、北方的淮河大坝、涡河大堤、黄河大堤等,都可以成为第四次文物普查的线状文物类型。

鉴于我国过去几千年间“农业立国”的历史,除了上述与农业、农林水利设施紧密相关的历史遗存以外,还有更多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田、农具、农作物的生产加工制作与储存用具,与农林牧副渔业等相关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很有特色的手工业乃至于轻工业生产活动。有一些已经得到重视,比如轻工业的陶瓷生产、重工业的金属制作,但是还有一部分没有得到关注,比如南方区域大量生产茶叶的厂房、车间,作为普通的构筑物遍布荒山野岭;还有一些制盐、制卤、制矾的工矿建筑类型没有列入文保范围,代表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芜湖市造船厂车间巨大的建筑物、粮食仓储以及代表着军事装备的一些特定建筑设施和全国各地的防空人工洞,都是值得保护的文化遗产类型;又比如甘肃省西北区域为防御苏联坦克而造的“人造山”与密如网织的地下通道,经几十年的风雨沧桑,失去了保密价值,应该公之于世,进入人们的视野。

我们还要看到,近代中国历史上,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西式风格的近代建筑,其中包括传教性质的各式教堂、福音堂、天主教堂;教学性质的教会学校(如复旦大学)、教室、图书馆、阅读室、大会堂;各种建筑形式的医院(比如从清代王府经“洛克菲勒”之手改造而成的北京协和医院)、住宅楼、陵园与墓地等,它们也是本次普查时需要重视的内容。

寻找线索

文物普查是一件集群众性、专业性和社会性、普遍性于一体的综合工作,因此需要整个社会的全员发动和参与。群众性是指参与者众多,涉及面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以上,数量众多,绝不是仅仅依靠文化和文物行业就能完成的事情。专业性是指以历史、文化、考古、文物从业人员为主体,运用甄别与鉴赏的目光,选择区分一切具有人类创造特点的历史遗迹。社会性是指它远远超越了文博工作的专业领域,涵盖和囊括了数百万年以来的社会各行业遗留的各种物质文明,包括各种手工业、轻重工业文明和人类的行为习惯产生的技术、艺术乃至于思想意识。普遍性是指在各行各业里都有值得保护的物质文化遗存物,比如上述所讲的陂塘水库、水坝等农业与水务遗产;交通系统的历史古道、桥梁工程;民政部门的历史地名、古镇;建设部门的古村落、历史建筑等,还有教育系统的传统学校、教室;经济发改系统的工矿企业等,都有一些颇具人文特色的制造和创造,无论是城市文明高科技还是乡土气息的人文制作,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当广泛的普遍性。

所以要做好四普工作,首先要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组织。省区市成立有文化、文物、党史、方志、发改、农业、水务、交通、经信、财政、教育、卫生、宗教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各自对所在系统的重大历史资源予以梳理,寻找线索,然后再交办普查小组予以审查;市县成立由上述部门和乡镇参与的领导组及调查组。通过组建市县专业调查组和乡镇普查组的形式,通过对当地传说故事与各行业报送的历史建设的线索梳理,对重点区域、项目予以调查。

普查成果的汇集

四十年前的“二普”成果,国家除了及时采取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形式外,还申请了财政专款,花费了十多年时间,出版了《中国文物地图集》,扩大了中国文物的世界影响力。十多年前的“三普”,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文物著作。建议在“四普”之初,就把汇集出版“四普”的普查成果作为一个宏伟目标,以便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全国尚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全部状况,完整地反映出来,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一个中国的“文化遗产”宏观实测数据的参照物。若能如此,其功也将益于世人莫之大焉。

(图文来源于“国家文物局”,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