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由于装备和兵员军事技术的巨大差距,八路军对日军的主动作战主要采取的是偷袭和伏击,甚少采取攻坚战和阵地战,即所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若论伤亡小战果大的首推伏击战。

攻坚战难度大、伤亡大,上一篇文讲到的涞源城、东团堡、三甲村战斗就是典型的攻坚战,与同一时间在太行关家垴战斗一样,我军都付出了惨痛的伤亡。

其实,整个抗战期间日军对八路军的攻坚战打得也不好。由于八路军野战并不是日军对手,所以往往在与日军发生遭遇战时,选择派一部分部队占领阵地阻敌,掩护主力撤退。有时实在甩不开,就选择占领一个村庄进行村落防御战,坚持到天黑后再想法突围。

日军面对八路军的既设据点,一般很难在白天冲入村子。最典型的例子是冀中五一大扫荡时,日军面对冀中22团左叶团长指挥的2个连和蒿无县大队防守的赵户村,分别于1号、8号、22号调动兵力围攻,损失数百人却无法攻占赵户村。

日军攻坚能力不强与其装备的重火力不足有关(相比于苏美英军队),但如果日军选择固守,就如美、苏军队那样的优势火力,要啃下来也是很难。

我军从红军时代起就注重运动战和伏击战,在抗战时打了许多经典的伏击战。

1938年9月,苏联记录片的先驱、著名功勋记者罗曼.卡尔曼以《消息报》特派记者和苏联中央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的双重的身份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抗战真实影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席身边做记录的这位女性,看着眉清目秀的,不知是谁?

罗曼.卡尔曼1939年途经晋东南时,恰好碰上了我军准备打一场伏击战。于是,留下了一段极其珍贵的八路军歼灭日军的影像资料。

镜头一、八路军开赴伏击地域。

镜头二、指挥员在观察敌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镜头三、八路军进入战壕隐蔽。

与我们现在的认知不同的是,八路军的战壕虽然是线型,但是又向前延伸1.5米--2米挖了射击位,且射击位仅容单兵或两三个兵。大部队应该是在射击位后的战壕或者山体的反斜面隐蔽,前面放的是机枪和枪法准的射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镜头四,日军一个小队进入八路军伏击圈。

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从行军间距和队伍长度大致能判断出这是一支四五十人的日军小队。

短短2秒钟,可以看到镜头尾部的日军开始收缩。抗战初期的日军战术素养很高,这应该是日军发觉情况不对,尾部的机枪和掷弹筒立即占据地形准备还击。

战斗打响。可以看到日军队列的中间扬起了尘土,这应该是机枪射击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镜头五、射击。

镜头捕捉到八路军的射手仅仅进行了一轮射击,战士们面前的尘土因射击的气流扰动而扬起。

射击后硝烟散去。

镜头六、八路军居高临下,从山上开始向下冲锋。

镜头七、掩护射击。

录像中,除了看到捷克式机枪射击,旁边的步枪手也在射击,这位步枪手应该属于特等射手。

镜头八、接敌。这应该是另一个机位所拍,或者是摄影师扛着摄影机一起冲锋的跟拍。

镜头九、日军拦阻射击。

从画面左侧看到三股爆炸的浓烟,间距都很近,这说明日军的掷弹筒手训练有素,三具掷弹筒几乎同时打在同一个位置。

完全爆炸后的效果。

镜头十、白刃战。

两个日军跳下台地逃跑,台地上方短兵相接开始了拼刺刀,能看到我方一名战士向日军突刺(箭头处)。

一名八路军战士跳下台地追赶,上方两人身体接近,看不出谁刺中了谁。

画面中看到刚才拼刺刀的两人分开,似乎我方吃亏。旁边另一名日军在突刺。逃跑的两名日军前面那个出了画面,后面那个像是手里有指挥刀。

上方一名日军在与八路军对峙,他旁边的另一名日军与我方战士身体接近。下方的八路军已经追上日军,两人抱在一起。

最后一个画面,下方的两人分开,可看到逃跑的日军手握指挥刀,而身后是八路军,也许刚才被指挥刀刺中,或者被挣脱。上方那两名日军还未倒下。

镜头十一、歼敌。这是一个远景,台地上八路军与日军在混战。

罗曼.卡尔曼回国后,将在中国拍摄到的近2万米胶卷素材剪辑成纪录片《中国在战斗》和《在中国》,并于1941年6月17日进行试映。然而,五天后德国入侵苏联,这些珍贵的资料就此躺在档案馆。

2012年为庆祝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向全世界征集抗战史料,才在俄罗斯相关档案机构找到了这些尘封了七十多年的珍贵影像。

从这短暂的镜头可以看出,白刃战极其短暂而残酷,往往不到一秒中就分出生死。抗战初期的中国军队包括八路军在内,在与日军拼刺刀时不占优势。

上面的那场战斗,八路军占据人数和地利优势,但是仅仅进行了一轮射击就冲下去与日军进行白刃战。很多人也许会不理解——明明趴在山头用机枪、步枪射击就能够解决的战斗,为何却要冒着较大牺牲的风险选择与日军拼刺刀?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八路军穷,八路什么都缺,但是最缺的是子弹。

上面的那场战斗发生在晋东南,那里是129师的活动地域。129师出征时,因为留下了385旅旅部带770团,及几个师属独立营,共4000余人留守陕甘宁,因而129师实际出征抗日时全师只有9367人。

当时统计,全师共有步枪3412支,马枪724支,步马枪弹43012发;驳壳枪539支,子弹2872发;手枪93支,伯格曼冲锋枪3支,共有6051发子弹;轻机枪93挺,子弹27361发;重机枪29挺,子弹23222发;迫击炮6门,炮弹67发。此外,还有55把刺刀和204枚手榴弹。仅计算子弹,全师所有步枪、机枪、手枪弹合计102518发。有人会说,十万发子弹了,真不少了。

那么对照看一下被某些人吹得神乎其神的八百壮士的战绩:防守四天,自身伤亡22人,造成日军的伤亡不详,日军自己公布的是亡1伤8,当然鬼子喜欢作假。守四行仓库的这一个营退入租界后随即被英军缴械,英军共缴得:步枪260余支、轻机枪27挺、重机枪6挺、高射机枪2挺、驳壳枪20支、手枪10支,子弹共计12万余发、手榴弹800枚、迫击炮弹上百发。这些还不算留在仓库内后来被日军缴获的部分,至于那里还有多少,大概蒋委员长也不知道。

看了这些就应该知道,八路军就算是在兵力兵器占优,地形占优的情况下,仍然会选择打几枪后就发起冲锋打白刃战,虽然在拼刺刀方面我们并不占优势。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国民党宁愿让日军缴获了,也不愿把子弹给八路军打日寇。

到了抗战后期,随着日军的兵员素质下降,以及我方在训练和物资供应上的进步,八路军战士的体质增强,刺杀技术开始超过日军,那个时候更是追着日军打刺刀战。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6月,八路军伏击了日军一个小队。战斗打了不久即发起冲锋打白刃战,33名日军大部分是被刺死的。战后,把日军尸体聚在一起拍下了照片。这个就是下一篇文章要讲的故事了,先剧透一下,打了日军埋伏的这个团,5年后又打了一场伏击战,那一天后来被确定为抗美援朝战争开战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