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从去年开始,各地开展了编外人员清理工作,然而,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有哪个地方晒出具体成果,反倒是这项工作越来越悄无声息,有点虎头蛇尾的味道。

编外人员清理潮,开始时如火如荼,似乎是解决地方财政紧张的良方妙药。

一年过去了,这个清理潮变得悄无声息。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体制内很快发现,编外人员一走,工作就纷纷陷入停摆。

回溯过去十多年,招聘编外人员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发不可收拾,人员数量迅速膨胀,我们之前举过半月谈在乌蒙山A县调查时发现的例子,该县2022年财政收入是7.02亿元,2023年保工资预算总支出为26.3亿元,其中在职人员20亿元,离退休人员1.7亿元,临聘人员4.6亿元。其中,临聘人员人均年收入仅约1.61万元,人员总数约28806人;在职人员人均年收入约12.83万元,人员总数约15580人。

一个县城体制内,养了四万多人:编内人员是15580人,编外人员是28806人。

后者的人数,差一点儿是前者的两倍。

而这,也就是过去十多年发生的事情。大量编外人员被招募进体制内,作为辅助人员的他们也承接了他们的工作。基本上,一个正式编制员工,指挥两个编外员工。

在上面提到的县城,体制内四万多人是远超过实际工作需要的,更不要说,还有这么多编外人员,很多工作由他们完成。

现在,要把这些干活的编外人员清理掉,让剩下的正式编制员工顶替,在短时间根本不可能,业务不熟练也就罢了,很多正式编制的员工更是摆出了一幅“我不干”的姿态,编外人员走了,工作就像是失去了支点,纷纷陷入停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觉得,这个县城的情况是个例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不是个例,而是缩影。

体制内拥有这么多编外人员,是工作的主力,要是真的全都清理,情况可想而知。

很多正式编制人员,在业务上短时间很难接手大量工作,同时,在心理上他们也难以承受,摆出不愿干,不想干的人不少。

所以,编外人员清理工作不得不悄无声息,实在是无可奈何,更不要说,大量编外人员自身也不愿意接受被清理。

当前,地方财政财政吃紧,养不起那么多人,体制内要清理精简人员规模。而且体制内也不需要那么多人,远超实际需求。

因此,清理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但从编外人员开始清理,可能并不妥当,毕竟,他们是工作的主力,同时工资收入并不高,不应当按照是否有编制来精简,而是按照实际工作完成情况表现来判断。

对此情况,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