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

1968年12月5日夜,沉重的敲门声打破了中关村一座三层小楼的宁静,这座小楼,又被称作“特楼”,新中国成立初期专门建来安置从国外归来的各领域高级研究人员,属于中国科学院的职工宿舍区,其中,13、14、15号楼是整个宿舍区的核心,中国国宝级乃至世界级的科学家都聚居于此,像是负责“两弹一星”试验的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等都住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关村“特楼”

而这次敲门声指向的13号楼204室,那是郭永怀和李佩的家,独自一个人在家的李佩被这一阵敲门声唤醒,向门口走去。一向镇定的她直觉: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彼时她的丈夫郭永怀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从1963年我国在青海建成核试验基地后,郭永怀开始常年往返于北京和青海之间,工作繁忙到见不到人,深夜窸窸窣窣地回家,对于身为妻子的李佩来说,都是常有的事。

郭永怀(中间)工作中

但是郭永怀回家一般都带着钥匙,不需要敲门,而他们的女儿郭芹当时正在东北插队,不会突然回来。

她打开房门,看到丈夫所里的两个同事一脸严肃地站在门口,当时的她怎么也没料到,等待自己的,会是怎样的噩耗?

飞机失事,郭永怀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68年

1968年,是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的一年,只不过负责主导这一切的郭永怀再无法亲眼看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回到试验成功前20天,已经在青海基地带了整整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迫不及待地要赶回北京进行验证演算,在他眼中,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更可贵,如果能够争分夺秒,节省时间,就能大大加快科研进度,进而帮助自己的国家在国际竞争取得先机,站稳脚跟。

所以尽管一直以来为了确保科学家的安全,中央领导多番叮嘱尽量不要乘坐飞机,但是郭永怀每每都是选择飞机,这次也没有例外。而谁也没能料到,这次无例外的选择,却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

1968年12月4日,在通知工作人员帮联系飞机之后,郭永怀就急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了当时距离最近的兰州机场,而趁着从兰州机场换乘飞机还有一段时间,他又紧锣密鼓地安排日程,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一直到天黑时,舟车劳顿身体已经很疲惫的郭永怀,终于踏上了赶赴北京的一架伊尔14小飞机。

5日凌晨,这架小飞机抵达北京机场上空,开始徐徐降落,意外却发生了。在距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最终坠毁在了机场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搜救人员抵达现场的时候,只看到了爆炸起火燃烧后的飞机残骸,因为事故严重,遇难人员的遗体被烧焦,已经全然无法辨认,飞机上的人谁是谁都已经无法分清

后来是因为一块金表,搜救人员才最终锁定了郭永怀的遗体,因为熟悉郭永怀的人都知道,郭永怀自美国留学归国后,腕上一直戴着一块金表,这已经是除去无法辨认的外在后,最能说明郭永怀身份的证据。

当时,郭永怀的遗体和他的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将他们分开时发现,两人怀中紧紧抱着的是一个公文包,尽管两人的遗体已经烧焦,公文包内的核武器绝密资料却完好无损。换句话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郭永怀和自己的警卫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这份耗费多人心血,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文件。

李佩、郭永怀陪女儿弹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