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是被誉为“好莱坞第一夫人”的国际巨星。从影六十年,塑造了无数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她曾经七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其中的一次尤其特殊,因为那次提名与中国、与中国的一座城、一个人有关。这就是1958年上映,根据真实人物和事迹改编的《六福客栈》(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褒曼饰演了片中的主人公---来华传教士艾伟德女士。这部电影一经推出,就斩获了金球奖,引起很大的轰动,加上褒曼这位顶流明星在片中的精彩演绎,一时间,山西阳城、六福客栈、艾伟德女士,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

阳城,位于山西省晋城地区,太行山西麓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县城。境内山峦起伏,奇峰迭嶂,风景秀美。置县两千余年,文风长盛,先后出过120多位进士以及陈廷敬、田从典两位宰辅。清季以来,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并称“文化三城”,是历史悠久的诗书礼教之乡。

上世纪三十年代,县城东门外的大道上,曾建有一座简陋的基督教堂,教堂的院落中设有一间客栈,门口招牌上用粗大的毛笔写有“八福客栈”四个汉字,这是往来阳城的商队行旅歇脚食宿的地方。“八福”的寓意,来自圣经里耶稣的《登山宝训》:“虚心的人有福了……、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等八条训文,是基督教最著名的典章之一。

教堂和客栈的主人是一位身高仅有1.45米的消瘦矮小的英国女性---格蕾蒂斯·艾伟德(Gladys Aylward),艾伟德的非凡旅程始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起点---一名女佣。然而,当她内心深处响应了感召,决定远赴中国传教之时,她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勇气与执着。面对传教团的拒绝与高昂路费的现实阻碍,她并未退缩,而是选择了一条艰难却充满信念的道路:搭乘西伯利亚铁路,历经千辛万苦,独自穿越广袤的欧亚大陆,最终抵达了中国山西阳城。

在阳城,艾伟德不仅致力于传教工作,更将她的爱与关怀延伸至社会底层的民众,尤其是那些最需要关爱的孤儿。在战乱频仍、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她坚守在六福客栈这一方净土,将其转变为庇护孤儿、救治伤员、传播希望的灯塔。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她展现出无比的勇敢与智慧,不仅保护了上百名孤儿免遭战火涂炭,还带领他们一路跋涉、安全转移至后方的安全地区。她的行动,超越了个人生死,展现了无私的大爱,使她成为无数生命的守护天使。

正如她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所言:“看看那些身背重担、走起来摇摇欲坠的苦力,那些田野的农夫、茅屋内的女人、还有赤身露体饥饿的孩子。这些穷苦、忧伤、饥饿的人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希望和快乐。”

艾伟德的博爱精神不仅体现在她对孤儿的救助上,更在于她全然融入当地的社会,尊重并学习中国文化,最终选择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人民的一员。她深入民间,推广教育,消除裹脚、童婚等陋习,推动社会进步,其行动无不体现对当地人民福祉的深深关切与无私付出。她的爱跨越了民族与国界,她的心灵如同六福客栈的灯火,温暖了苦难中的人心。

二战胜利后,艾伟德回到久别的故乡英国,此时她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引起广泛关注。英国广播公司BBC专门制作了节目:《从中国回来的女儿艾伟德》,引来全球媒体持续聚焦。1950年,艾伟德口述的个人传记问世,数年之内连续再版了17次。根据她的事迹撰写的纪实文学《小妇人》(The Small Woman)一经出版,再次引发轰动,并被改编成广播剧。

1957年,55岁的艾伟德希望回到中国、回到阳城,她的申请没有得到回复。在香港等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她决定去海峡对岸的台湾,继续未竟的中国事业。赴台后,很快成立了“艾伟德孤儿院”,收养弃婴和流浪儿,与阳城的作为如出一辙。后来,她又受邀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巡回布道,然后回到英国,受到伊丽莎白女王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接见。借此机会,艾伟德广泛游说,筹集了大量资金帮助台湾孤儿。

1958年,由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投资、好莱坞著名导演Mark Robson执导、英格丽·褒曼主演的电影《六福客栈》正式上映,影片详尽和细腻的展现了艾伟德那充满传奇色彩和人性光辉的中国岁月,其深沉博大的爱心、艰苦卓绝的毅力、百折不挠的信念,深深影响了几代西方人。

值得一提的是:受当时国际政治影响,影片未能获准进入中国大陆拍摄,只能选择在苏格兰的山地中搭建场地,并不得已启用西方面孔扮演其中的中国角色,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瑕不掩瑜的是,由于题材真实感人、演员表演精湛、制作精细认真,甫一上映,就引起了轰动,连续获得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多项提名。

与真实历史相比,电影只做了一处重要的更改:将阳城的“八福客栈”改为“六福客栈”,并以此为片名。按剧中人物---艾伟德的前任、在中国居住了二十余年的老传教士珍妮的解释,这是因为中国人的民间信仰是“五福”:富有、长寿、健康、禄位、善终,而什么是“第六福”,则需要每个人依凭自己的内心去慢慢寻找其真义。(That you must find out for yourself. Each person decides in his own heart what the sixth happiness is.)

对格蕾蒂斯·艾伟德,这位被赞誉为“小妇人”的伟大女性而言,“第六福”的涵义应该是清晰和不言而喻的:在崇高精神的感召下,以个体的力量超越自身局限,在动荡的世界中播撒和平与爱的种子。她排除万难来到中国,将一生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她的故事是一曲对无私奉献与真正博爱精神的赞歌。无论时代变迁,她所展现的人道主义光辉依然是增进人类福祉的强大精神力量。

1966年,艾伟德再次来到台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继续投身于救助和养育孤儿难童,扩建了“艾伟德儿童育幼院”、“艾伟德儿童之家”等慈善机构,收养救助了数百名弃婴和流浪儿。这些孩子都以"艾"为姓,拥有一个共同的妈妈。

1970年1月2日,终身未婚的艾伟德在台湾去世,享年68岁。她的墓地在台北市淡水镇的基督书院内,面对淡水河出海口,碑文上有蒋中正手书“弘道遗爱”四个大字。按照她的遗嘱,墓地朝向她三十年前离开以后就未能踏上的第二故乡---山西阳城。

不久后,英格丽·褒曼专程赶赴淡水,思祭这位天人永隔的灵魂师友。站在艾伟德生前居住的房间里,她这样写道:---“这个房间和她走时一模一样,她房间的简陋和清贫让我非常感动。在她的床上迭放着一件非常漂亮的绿色旗袍,这是她最喜爱的颜色。在房间里我们遇到了艾伟德从小收养的孩子,现在都已长成了年轻人。我们趴在艾伟德的床边痛哭。虽然我们从没交往,但感觉好像神交已久。她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女人”。

在今天的阳城县内,有一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门楣上写有“六福客栈”四个字,但它其实并非客栈的真迹。艾伟德的六福客栈就在门外不远处,已经湮没无痕。原址上,是不知何时建起的居民住宅。

文 | 羅實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此文为香港经济导报出品原创稿件

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