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成了民族英雄,我怕要成了汉奸。”

说这话的是张自忠,时任华北守军第29军所属的38师师长,站在他面前的是他的顶头上司宋哲元,时间是1937年7月28日晚。

29军军长宋哲元是当时华北实际的最高行政长官。“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后,宋哲元对于日本妄想全面入侵中国的野心估计不足,又出于保存实力的军阀思想,一直对日军采取忍让态度,并且还拒绝中央军进入华北地界。

宋哲元曾对手下将领说:“目前日本还不至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只要我们表示一些让步,局部解决仍有可能。”

宋哲元这种幻想和日军周旋亲善的思想影响了29军的很多将领,包括张自忠在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张自忠

然而,侵略者的本性是不会因为弱者的忍让而心生慈悲之心。

7月26日晚上,日军驻军司令长官就向宋哲元发出了最后通牒:“限在7月28日中午之前,中国军队全部撤出北平”。

宋哲元这才如梦初醒,日军这是要占领华北,把中国军队逼上绝路!

宋哲元马上向29军下达了平津地区防御作战的命令,但是为时已晚,部队防线还未全部展开,日军就像豺狼一样扑上来了。

29军的将士们慌乱中仓促应战,战况惨烈,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在防守南苑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一天之内,北平外围的所有阵地都丧失殆尽。

情势危急之下,28日晚上,宋哲元向亲信张自忠下达了留守北平的命令:“西北军是冯先生一生心血所建,留下的这点底子,我们得给他保留着。此事非你不能做到。二十九军现在战线过长,我们要把部队收容起来,只有你能和日本人谈判,拖延一个星期……”

张自忠明白留守北平意味着什么,但是对于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来说,此时也只有执行。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8日夜,宋哲元带领大部队撤退至保定,只给张自忠留下4个团以维持治安。

29日清晨,北平城门大开,日军不费一枪一弹进入了北平城。

张自忠此前受宋哲元派遣曾与日军谈判,和日军一些将领有过交往。

日军进城后,他利用和日军谈判周旋的机会,获得了日军不轰炸北平城,不入驻军队的承诺,又安排进步人士和群众撤出北平,尽力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8月5日,张自忠留守北平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日军同时也在逼迫他“通电独立”,于是他先是躲到一家德国医院里,后来秘密出城,离开了北平。

出城后的张自忠发现他的担心应验了。全国上下都在骂他“汉奸”,报纸上还讽刺说他“自以为忠”。

南京政府因他不战而丢弃北平,将他撤职查办,军中有人还建议要把他送上军事法庭,经宋哲元、李宗仁力保,最后,给他安排了一个军政部的闲差。

和在北平保卫战中牺牲的佟麟阁和赵登禹比较,张自忠确实要对不战而放弃北平负责,对于这点,张自忠自己也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七七事变前夕的张自忠

随着抗日战场形势的日益严峻,张自忠给蒋介石写了一份血书要求到战场上去,他表示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要在后方苟活。同时李宗仁又极力向蒋介石推荐张自忠,于是,张自忠又回到了自己的老部队——59军(原38师扩编而成)。

回到部队后,张自忠对部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今日回军,就是要带着大家去找死路,看将来为国家死在什么地方!”众人听闻此言,眼泪都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