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科讲述和论证事实,一种有别于自然科学的社会性事实、文化性事实,它不能宣称“本文讲的是科学的,你们都该相信”。还得靠修辞。只不过其修辞有显性的,也有隐形的。显性的修辞有名有姓,如比喻、反讽,具有比较高的艺术性;隐形的修辞则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是未被命名的策略。

上世纪末,生于1942年、现年82岁的经济学家迪尔德丽·N. 麦克洛斯基在《经济学的修辞》中较早揭示了修辞的秘密。书评周刊专题《社会科学的修辞》采访了她与其他十一位国内外学者,请他们一起回忆那些让他们喜欢的、说服他们的社科文本。

本篇受访者为中国学者韦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年4月27日专题《社会科学的修辞》中的B04-05版。

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制度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等。著有《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经济学与伦理学》等专著。韦森是当代研究制度经济学无法绕过的人名。他的思辨哲学意识让他在经济学界独树一帜。他还是一位爱逛菜市场的经济学家。

韦森:这是一个很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我曾读了哲学和各个领域的书,尤其是经济学、道德哲学、语言哲学、知识论、历史学乃至神学的许多书。我最喜欢的哲学家包括康德、维特根斯坦、约翰·奥斯汀,怀特海、理查德·黑尔和乔姆斯基等。在经济学家中,我喜欢亚当·斯密、哈耶克、凯恩斯、科斯、诺思等,在人类学中,我特别喜欢格尔茨;在政治学中,我当然喜欢约翰·洛克、穆勒,尤其是昆汀·斯金纳;在社会学家中,我比较喜欢马克斯·韦伯、帕森斯和桑巴特等。这些人类思想史上的巨擘都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他们好多名句常常读来觉得令我茅塞顿开、拍案叫绝,影响我读书与写作至远至深。我一时真很难想出这些大师的哪句话是自己最喜欢的。

不过最近在重读马克斯·韦伯的一些著作,包括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我都不记得读过多少遍了,还对照读过英文本。这次阅读,主要想弄清现代社会的起源尤其是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发现韦伯在他的几本宗教社会学中的观点确实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观点,但也有偏颇和不得要领的地方。譬如,他从宗教信仰和信念的角度阐述世界上几大文明走向现代社会(即他说的理性社会)的进程,非常有道理,但仍有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思考的地方。比如,剑桥三剑客中政治思想史大家昆汀·斯金纳的《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就比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讲得深刻和全面得多。但是,最近再读韦伯的这本书,发现如下这段话觉得读后觉得仍然很是震撼,故非常喜欢。这句话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接近结尾处。

“没有人知道未来谁将生活在这个铁笼中,没有人知道在这惊人发展的终点会不会又有新的先知出现,没有人知道那些老观念和旧理想会不会有一次伟大的新生,甚至没有人知道会不会出现痉挛性妄自尊大所美化了的机械麻木。因为,完全可以言之凿凿地说,在这种文化发展的这一最新阶段,‘专家已没有精神,纵欲者也没有了心肝;但这具躯壳却在幻想着自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水平’。”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第326页。

学术各界都大致知道,《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主要想解释清楚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或言“现代理性社会”为什么在新教国家兴起的。对此韦伯的发现是,其思想根源主要是源自新教伦理。现在看来这只能说是部分有道理。更重要的或更根本的原因只有读读洛克的《政府论》上、下卷尤其是斯金纳的《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才能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不管现代社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西方各国在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法治社会的民主制度均确立了,市场经济也快速扩展了,经济科技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进步和变化,但现代社会的问题仍然很多。

不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19世纪以来不断遭受各种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大萧条的冲击和困扰,而且经历了伤亡过亿的两次世界大战,现在似乎第三次世界大战又有爆发的可能。尤其是到了21世纪的互联网信息时代,随着数字经济时代迅速发展,几乎每个人的信息都是透明的,政府机构和互联网商家对每个人的收入、社会活动、生活习惯和爱好,乃至个人的思想、观点倾向和偏好都能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电脑登录进行掌握和监控,而且随着数字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非匿名的数字货币的未来使用,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恐怖。那么,即使今天世界各国大多数都走向了理性化的现代社会,但由于宗教信仰、理论信念、愚昧无知、思想偏执,乃至意蒂牢结(ideology或翻译为“观念体系牢结”)巨大差异,导致人类诸社会内部的冲突和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日渐激烈。站在21世纪开端的起点上,人们不禁会问:人类社会究竟向何处去?未来人类社会还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还是被整体毁灭?这都是今天提到人类社会面前亟待回答的大问题。

由此,最近读到了韦伯的这句话,虽然谈不上多喜欢,但觉得直击个人的心灵,引发了万千思绪。

采写/罗东

编辑/罗东 李永博

校对/薛京宁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