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怡是一名寄宿制学校初三女生,三岁前和姥姥生活,后就读于寄宿制学校。在初一和初二的时候,她曾经担任过班级的体育委员。在咨询室中,她十分清醒,但是情绪却很低落,说话的声音也很低沉,并且语速较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初二的时候,阿怡表示自己感到绝望,无法入睡,非常烦躁,想哭泣,甚至有轻生的念头。阿怡自述,因父母离异等家庭问题,情绪异常低落,感觉人生没有意义,有自残行为和轻生倾向,判断为重度抑郁。现在晚上需要开手电筒睡觉。中间会醒四五次,没手电筒根本睡不着。母女冲突严重,关系异常紧张。阿怡称,“特别讨厌母亲。”

阿怡日常走路和上课都会毫无征兆和原因地流泪,心里把轻生的方法全构思和模拟了一遍,站在高楼的窗边也特别难受。但是阿怡选择不与家人交流,认为“在家孤立无援,连基本生存都保证不了”。

阿怡的母亲有抑郁倾向,两人冲突在某一时刻变得十分激烈。其母曾有类似“有本事我俩一起离开”等言论,自述生活处境悲惨,天天以泪洗面。

冲突是人在相处中固有的现象,但青少年时期冲突的表现尤为强烈,主要表现在与成年重要人物的关系中,并且常常与抑郁表现有关联。攻击是抑郁出现的因素,这一过程包含特定愿望和渴望的受挫,因为一个人的攻击如果不向外释放的话,就会转向攻击自己。同时,相比于身体上所受的创伤,情感被忽视对抑郁的影响更加明显。人际压力越大,遭受父母的打骂越多,青少年的抑郁程度越重。

童年的创伤经历对抑郁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阿怡小时候经常挨打,还目睹父亲对母亲施以攻击,内心容易形成的预感是,这个世界是危险的,应该关心我的人反而对我漠不关心,自然产生不安全的依恋风格和负面的人格特质。此外,家庭的亲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父母之间矛盾重重,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也可能让孩子陷入深深的抑郁情绪中。

通过场景重建干预,我引导阿伊接纳自己目前的状态,正确面对青春期的发展问题,感受母亲的感受。深入探讨生命的可贵,学会重视自己身上的力量,不因别人爱不爱自己而改变,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改变上。透过母亲的行为表现,理解她在婚姻、育儿方面受挫较多,可能也在黑暗痛苦中苦苦挣扎。

通过记忆重组干预,引导阿怡觉察对自我的理解。她不再视负面体验为威胁,进而也增强了与此时此地的联结。增加了阿怡的心理灵活度,一个人应该过的是有意义的生活,不一定非常快乐、充满希望、热情。但是非常有意义,无论自己的想法是正面还是负面,人生依然可以过得很有意义。

因为阿怡的家庭背景不让人乐观,阿怡对家庭关系无能为力,容易产生焦虑,过度的焦虑又导致自我指责、自我贬低、无力感,慢慢发展到抑郁状态。青春期的阿怡处在分化和自主的开端,和母亲的矛盾也是她发展成长的标志,说明她开始成长了。我稳定了母女关系,阿怡得到了支持和理解,抑郁也开始变化,有了心思和能力转向她需要面对的问题。让阿怡从这个纠结的情绪中走出来,也不再那么怨恨她的父母,因为那也是他们的生活。通过心理干预,让阿怡专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等待合适的时机,能够更加自信地逐步独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怡学会平静地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物,将努力的方向放在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事物上,并努力找到正确的方法与我们不能改变的事物和谐相处。目前阿怡已经平稳度过初三,顺利进入高中继续学业。真心希望善意、关心和爱护如同刺破黑暗的光芒,帮助那些深陷痛苦和无助的孩子们早日脱离抑郁的黑暗,拥有正面心态,热情洋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