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今天江西省新建县璜源村的垄亩阡陌之间,有一对高约七米的八棱形华表,顶端各有一只昂首端坐的望天吼,下方的石柱上刻满了道家符箓。华表一面刻着几个大字: “紫清降福天拿永劫宝符”,下面的内容为:

此宫之作,因极降灵,今建是宫为生民祈寿,于是奉闻大廷,敕封南极长生宫,上祝圣寿万年,宗支悠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宁献王墓前的华表

这里的南极长生宫,是明代首封宁王朱权晚年的居所,甚至于其死后的墓地就在此宫之后。根据考古发现,朱权下葬之时身着道冠、道袍,和他亲王的身份颇不相符。

事实上朱权早年统领大军威震漠北,为何晚年会沉迷于“寻仙问道”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明代首封宁王的故事。

洪武年间

朱权,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五月初一日,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生母杨氏。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为宁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之国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大宁“东连辽左西接宣府”,是大明北方防线上的重镇。朱权之国之初,身边的营州中护卫仅有四千余人,曾跟随都督刘真清剿女真野人。由于表现不俗,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改大宁左、右二卫为宁王营州左、右二护卫,朱权也就此配齐了宁王三护卫。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二月,宁王府骑兵巡逻之际,在路上发现了“脱辐”。朱权收到消息之后,立刻敏锐地觉察到胡寇已经近边,于是紧急向父皇上奏此事。朱元璋认为“胡人多奸”,唯恐朱权独木难支,下旨让老四燕王朱棣“选精卒壮马”前往大宁支援宁王,又让周世子朱有墩率领河南都司精锐“往北平塞口巡逻”

当年三月,明军在彻彻儿山(位于大宁城北)大败朵颜三卫骑兵。史书把功劳都记在了燕王头上,但从此战发生的地点来看,宁王也一定参与了这场大战。所有有些“专家”非要说朵颜三卫是宁王护卫,实在是有些让人无语,这些“战五渣”也配?对于宁王在洪武朝后期的表现,《国朝献徵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王智略渊宏,被服儒雅。数会边镇诸王出师捕虏,肃清沙漠,威震北荒。—《国朝献徵录·卷之一》

建文年间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太祖朱元璋驾崩,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位新天子深受江南地主文人集团的裹挟,视自己那些手握重兵的叔父们为仇敌,即位伊始便开始了暴力削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燕军偷袭大宁剧照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走投无路的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今北京)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燕军虽然精锐善战,但由于总兵力不足,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此时的朱棣环顾四周,青州的齐王朱榑、大同的代王朱桂已经被废黜,辽东的辽王朱植、宣府的谷王朱橞已经撤回京师,唯有大宁的宁王朱权有能力助自己一臂之力。

燕王初起兵,与诸将议曰: “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当年十月,朱棣留下世子朱高炽守城,自己亲率精锐直扑大宁,打算收编宁王护卫。《明史》认为朱棣“诡言穷蹙来求救”,朱权放松警惕请他进城,燕军随即反客为主,将宁王“请”去北平,吞并了他的护卫。

宁王朱权剧照

这个说法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朱棣起兵之后,朱允炆便要求宁王和辽王回京。辽王遵旨而行,宁王不肯从,已经被朝廷下旨削去了护卫。当时大宁守军在刘真的率领下多次南下,早已和燕军交锋多次,朱棣上演苦肉计进城,不是自投罗网吗?

《国朝献徵录》对朱棣的出兵理由有一个很准确的描写: “觇王巳夺兵柄”,也就是看到宁王已经被软禁,燕王才敢于长途奔袭大宁城。在解救朱权的同时,也把他绑在了自己“靖难”的战车之上。

对于宁王在靖难战争中的功劳,《太宗实录》几乎一字不提,《明史》也只有简单的记录: “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似乎史书一直灌输给我们这样一个印象,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朱棣领军在外征战,世子领军在内守城。依笔者来看,燕王出征,宁王守城,才更为合理。

永乐年间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靖难大军蜂拥入城,皇帝朱允炆在奉天殿自焚殉国。四天后,燕王朱棣登基称帝,尽废建文新政,改今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明年为永乐元年。

明成祖朱棣剧照

当初招揽宁王的时候,朱棣说过这样一句话: “事成,当中分天下”。这句话,相信朱棣和朱权都不会当真。所以宁王只是提了一个条件,想把封国从大宁改为苏州或者杭州,老子不争权,舒服舒服总可以吧?

比即位,王乞改南土。请苏州,曰:“畿内也。”请钱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无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皆善地,惟弟择焉。”—《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然而这两个地方离南京既近,又是税赋重地,朱棣不肯,最终打发朱权去了南昌。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宁王朱权正式之国南昌。朱棣一面下旨改南昌左卫为宁王府南昌护卫,一面将原来的营州三护卫改编为隆庆左卫、隆庆右卫和宽河卫。削藩的第一刀,就这样砍在了朱权的头上。

虽然已经成为了没牙的老虎,朱棣对宁王的监视却一刻也没有放松。他一面让靖难元勋襄城伯李浚出镇江西,节制南昌护卫。一面又往宁王府内塞了大量的密探,汇报朱权的一举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成祖朱棣剧照

当年十一月,朱棣告诉朱权,有人举报你“诽谤魇镇”,赶紧把参与的人交出来,我免你无罪。所谓的魇镇,就是巫蛊之术,这在古代是重罪,足以抄家灭族。宁王很愤怒,老子都这样了,四哥你是不是欺人太甚?不交!但是朱老四更狠,硬是将弟弟身边亲信全部下狱治罪。

至是赐权书曰: “兄弟同气至亲,数年躬履艰难,亦为保全骨肉,岂有他意哉?近者之事既悉,置不问。但欲去二、三小人以示警,尔而固为遮蔽。《易》曰: ‘开国成家,小人勿用。’盖用小人必害家国,所以决欲去之者,为贤弟计也。书至更不必蔽,亦不得有所蓄疑。”—《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五》

经此打击之后,朱权在王府中建了“精庐一区”,每天就在里面抚琴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才换来了《明史》中的一句记载:“终成祖世得无患”

宣德年间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伐班师途中驾崩,遗诏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即仁宗。当年朱高炽守卫北平城,朱权这位十七叔出了大力,叔侄之间交情不错。

朱高炽守城剧照

所以在即位伊始,仁宗就下旨宁王府加岁禄九千石,通前一万石,悉支本色。然而朱权借此提出想回大宁,还是被仁宗一口回绝,朝廷提防他的心思并未减少。

癸巳,宁王权奏欲来朝,又言江西非其封国。上遣书答曰:“叔欲来见,感亲爱之厚。侄承叔亲厚有素,今欲见叔亦切惓惓。但以圣训不敢违也,计谅此诚。所云寄居江西非所封之国,不与封镇各王例同。盖江西之地,叔受之先帝已二十余年。为国南屏,非封镇而何?惟叔审之!”—《明仁宗实录卷四》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朱高炽在北京皇宫钦安殿突然驾崩,遗诏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即宣宗。宣宗即位伊始,便对亲叔父汉王朱高煦下手,以谋反的罪名将其削爵监禁,甚至其全家都在紫禁城中神秘全灭。

汉王朱高煦剧照

面对着这位强势的侄孙,宁王秉承韬光养晦的原则,对朝廷大事不出一言,只是为自己的子女求取第宅、田土,甚至还有一些强取豪夺的做派,引来的宣宗的指责。

若从叔祖所言,百姓失业,必归怨朝廷,亦必归怨叔祖矣。今叔祖为诸王表率,使诸王皆仿叔祖所言,岂不皆违祖训而损贤德?故拨田之喻不能曲从,惟叔祖亮之。—《明宣宗实录卷五十四》

但是到了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四月,宁王却突然给宣宗写了一封信,对朝廷决定以以禄米定宗室品级的做法,提出了强烈抗议。

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朱瞻基有些懵圈,一向乖巧的叔祖今天是吃错药了?信里信外的意思是指责我变乱祖制,这可不是小事,皇祖朱棣、二叔朱高煦,那可都是拿这个理由来造反。在仔细核对资料之后,宣宗给宁王写了一封回信,除了对里面的逐条驳斥以外,还对叔祖进行了严厉警告。

予览毕以示公、侯、伯、五府六部,文武大臣咸谓叔祖意非在此,盖托此为名耳。不然何以宣德元年八月之事,而至今始发也?予已悉拒群臣之言不听,尚望谨之。或复不谨,非独群臣有言不已,天下之言皆将不已。是时予虽欲全亲亲之义,有未易能。—《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三》

朱权也没想到侄孙的反应这么强烈,只能赶紧上奏请罪。宣宗在收拾了诸多宗室之后,也不想再对宁王出手,对方既然给了台阶,此事也到此为止,不再追究。

正统年间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驾崩,遗诏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即英宗。当时在世的宗室元老、即太祖皇帝之子仅剩四人:代王朱桂、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和岷王朱楩,朝廷给了他们独一档的赏赐:白金五百两,纻丝、罗各二十表里,纱二十匹,锦五匹,钞三万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眼见得新天子年幼,朱权趁机上奏,为自己八岁的外孙张应隆讨要名分。张应隆的祖父张祥,曾任江西都指挥佥事。其父张雯,朱权第十三女南丰郡主仪宾。按照规矩,王府的亲戚不得有实职,宁王这样做,自然是看看朝廷对自己的态度是否有所松动,结果自然令他相当满意。

癸巳,宁王权奏:“南丰郡主仪宾张雯,乃故都指挥佥事祥之子。雯子应隆应袭祖职,今年八岁,乞恩优给。”上从之。—《明英宗实录卷五》

然而随着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正月,宁世子朱磐烒的去世,朱权彻底心灰意冷,在璜源村修建了五间屋子,在其中供奉南极真人,得朝廷赐名南极长生宫。不但如此,宁王还撰写了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日后被收录于《续道藏》。

朱权墓出土文物

世子去世后,朝廷封其嫡长子朱奠培为宁世孙。朝廷原本册封济川卫指挥使郭谦之女为宁世孙妃,但在朱奠培守孝期间,郭氏却不幸去世,朝廷随即又选定孝陵卫指挥萧昱之女为宁世孙妃。

萧氏能够脱颖而出,靠的是萧昱的同僚:另一位孝陵卫指挥葛覃的推荐。而葛覃还有一重身份,他是朱权第四子新昌王朱磐炷的岳父。此外郭氏虽然没能成为世孙妃,她的弟弟郭琦却成了世孙的妹夫:高安县主仪宾。

此事引起了南京守备、丰城侯李贤的高度重视,毕竟济川卫、孝陵卫都位于南京,宁王想干什么?礼部尚书胡濙进一步指出,这两桩婚事,都得到宁王本人的私下允许。事关重大,需要皇帝本人做出裁决。英宗撤换了宁王府长史,又解除了葛覃和郭谦的实权,算是给了曾叔祖一个警告。

至是,尚书胡濙等言:“婚事虽出王之自许,覃、谦亦宜奏请。今乃恣意妄行,于理未当。请行南京都察院究治,仍行宁府长史司启王知之。”上曰:“覃、谦既认罪,姑宥之,俱令支俸随操,不管卫事。其婚礼既成则止。今后各王府奏事礼部,务斟酌行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结语: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九月十五日,宁王朱权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曰献。谥法“聪明睿智”“献”,一等一的美谥。同时朝廷还给出了极高的盖棺定论:“天性颖敏,负气好奇,绩学攻文,老而不倦”

宁王朱权剧照

身为“奉天靖难”的第一合伙人,宁王可能没想到他的投资回报率几乎为零。无论是朱棣这位四哥,还是仁宗这位侄子、宣宗这位侄孙,乃至于英宗这位侄曾孙,都把他视作眼中钉肉中刺,监视警惕之心从未减少本分。想来在他生命的后四十多年里,朱权这位高贵的“囚徒”,也只能寄情于道家典籍之中,为自己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朱权去世之时共有子六人、女十四人,孙八人、孙女十二人,曾孙十人,宁王家族也就此在南昌开枝散叶,一直繁衍到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