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带着妻子邵华来到中南海,会见父亲。家人会面,其乐融融,可母亲杨开慧却早已离世。

毛岸青万分思念母亲,不由自主地向父亲提了一个要求。他想让父亲再写一份当初悼念母亲时写下的那首《蝶恋花》,留给他们做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听到爱子的要求后,沉默良久,随后找出纸笔,缓缓在纸上写了四个字。毛岸青和邵华见到这四个字后,皆是一愣,误以为毛主席写错了。

作为毛主席唯一在世的儿子,毛岸青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毛主席到底写了哪四个字?悼念杨开慧的那首词又是怎么样的呢?

颠沛流离,磨难重重的童年

1923年,杨开慧在长沙生下了毛岸青。正忙于革命事业的毛泽东,没有时间陪伴照顾刚出生的儿子。

在毛岸青刚满月之时,毛泽东便接到命令,离开长沙,前往上海,准备参加国民党一大的相关事宜。

由于父亲常年在外,一家人聚少离多,致使毛岸青三兄弟的童年缺失了父爱。在毛岸青4岁那年,父亲毛泽东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发动了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毛泽东离开长沙后,杨开慧虽独自一人,却能一边顺利开展地下工作,一边照顾好家庭孩子。

1930年10月,杨开慧遭敌人发现,不幸被捕。在监狱之中,敌人对杨开慧严刑拷打,酷刑加身,试图从她口中撬出党的机密信息。

可是饱受折磨的杨开慧始终没有妥协,敌人眼见威逼不成,便开始和杨开慧谈条件,只要她公开宣称和毛泽东离婚,就会释放她以及她的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遍体鳞伤的杨开慧,冷眼望向敌人,冷笑着说道:“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眼见杨开慧油盐不进,敌人便没日没夜地提审她,甩皮鞭、挥木棍、压杠子,各种酷刑,轮番折磨她。

但她始终没有屈服,没向敌人低头。敌人见她没有利用价值,便将她给残忍杀害了。杨开慧牺牲后,敌人故意将毛岸英、陈玉英释放,企图利用毛岸英来引诱更多进步人士。

出狱后,毛岸英来到舅舅杨开智家中,和弟弟毛岸青、毛岸龙相聚,相互安慰。

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知道嫂子被敌人杀害后,认为将毛岸英三兄弟留在长沙十分危险。于是他便将情况汇报给组织,经同意后,他立刻修书一封,请人悄悄送到杨家。

杨开智认出是毛泽民的笔迹,便安排人护送3个外甥去往上海。几经辗转后,毛岸青三兄弟来到上海,在组织的安排下,他们进入由组织创办的幼稚园里生活与学习。

8岁的毛岸青,在幼稚园中度过了短暂的安乐时光。没多久,幼稚园便被敌人给破坏。

毛岸青三兄弟被迫流浪江湖,三弟毛岸龙在饥寒交迫中病死,留下他与哥哥毛岸英相依为命。

多年之后,毛岸英回忆起流浪的岁月,不由得感慨地说道:

“我们兄弟俩,和《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相差无几,不过有两样我们没做,一是没偷东西,二是没给有钱人当儿子。”

可想而知,毛岸青兄弟所遭遇的磨难有多残酷,令人心疼,惹人落泪。流浪许久后,幼稚园的负责人寻找到毛岸青兄弟,将他们收养起来。

两兄弟的安心日子没过多久,便又发生了变故。因为党中央机关迁移到江西瑞金,所以他们兄弟俩的生活经费就此中断。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当起报童,游走街道之中,吆喝卖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日,毛岸青正在街上卖报,不料却惹怒了外国巡捕。对方仗势欺人,心狠手辣,抽出棍子,将毛岸青一顿暴打。

混乱之中,他被击中头部,头疼欲裂,倒在地上哀嚎不已。还好毛岸英及时赶来,将弟弟送去医治。

可惜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毛岸青虽保住了性命,但却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1936年初,党中央派出人手,前往上海重建党组织。来者一边开展工作,一边找到收养毛岸青兄弟的同志,向其传达组织的意思:

如今陕北兵荒马乱,将毛岸青兄弟送往会有危险,将符合条件的兄弟两人送去苏联更为合适。

1936年6月底,毛岸青兄弟搭乘法国邮船,从上海出发,航行一个月后,抵达法国,随后进入苏联。初来乍到的两兄弟,被安顿在共产国际所办的儿童院中。

毛岸青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来到相对稳定的环境里学习、成长。此外,他们还和父亲毛泽东建立了联系,互相通信,共话家长里短。

忙碌的毛泽东,收到儿子的信后,总是十分激动。一次,他收到兄弟两人寄来的照片,兴奋地在屋里来回走动。看到慢慢长大的两个儿子,他心中既高兴又内疚。

他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却不能算一位合格的父亲,他让自己的孩子承受了太多苦难。想到毛岸青留下的后遗症和心理阴影,毛泽东便揪心万分。

幸运的是,毛岸青兄弟在苏联的物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他们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

毛岸青时刻以哥哥为榜样,刻苦学习,努力成长,成绩优异的他还曾跳过级,后来更是考上东方大学。

1947年9月,毛岸青经满洲里回到国内,并在哈尔滨入了党。在父亲的引导下,他来到黑龙江省克山县投身土改试点工作,在基层展开调研。

在与群众一同生活一同劳动的过程中,毛岸青用自己的算术和音乐特长,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带给村民欢乐,同时他也赢得了无数掌声。

1949年7月,毛岸青被调回北京,在中宣部当了一名普通的俄文翻译。

在此期间,他不断学习,努力工作,认真钻研,翻译了如《列宁全集》等经典俄文著作,为俄文翻译事业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