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艘名为“天鲲号”的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在中国投产。投产以来,“天鲲号”的年轻团队就辗转数十万里,与世界顶级疏浚旗舰船只同台竞技。这支由四五十人组成的船员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0出头。他们劈波斩浪,追梦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五四青年节,我们跟随总台记者的脚步,去认识这群在国外远海上敢试敢破、奋勇拼搏的中国青年。

总台记者 魏然:搭乘着小艇,我们正向大海深处挺进。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终于是得以接近“天鲲号”。在我们的身后。这个庞然大物的绞刀正在海底进行作业,阿联酋素以人造岛屿的奇观享誉全球。如今,这一项造岛事业又多了中国船舶这一全新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离岸5公里的海面正中,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巍然屹立。船尾的绞刀直达海底,船头的管线伸向远方。2023年初,“天鲲号”首次来到中东地区,在同一片水域,与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疏浚船只同台竞技。

“天鲲号”团队负责人、驻船代表 霍宗杰:相当于把我们海底下挖下来的疏浚土,通过管线,吹填造成一个特定形状的岛屿,也是为阿布扎比这个城市增添一个旅游的新地标。因为在这个地方是一个国际疏浚的热点地区,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从国内,亚运会这么一个赛场,我们跑到了奥运会,国际的赛场上,在这个地方我们都铆足了全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天鲲号”团队,由一群年轻人组成,平均年龄不到33岁。在船员杨春彪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临水平台。为追赶工期,“天鲲号”24小时昼夜不停运转,让绞刀以最快速度捣碎海底的砺石和珊瑚。而水手们则必须每6小时,就给这个长满铁齿的“坚甲巨兽”换一次绞刀齿。

“天鲲号”水手长 杨春彪:这个地方已经给磨平了,我们就需要把它更换掉,需要两个人的配合,包括手速,快速地将它换完。这边的天气比较炎热,七、八月份平均在40度,你换下这一堆齿,整个人的衣服全部要浸透,跟蒸桑拿差不多。

船尾忙得热火朝天,来到船头的驾驶室,却异常平静。这里是“天鲲号”的大脑中枢,驾驶台的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天鲲号”的行进路径、绞刀工作动态等信息。这一自动控制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在国际也属先进水平。有了它,驾驶员可以解放双手,轻装上阵。

“天鲲号”电机员 王聘:我们把参数设定好之后,一键启动,真正实现了全自动地挖泥。以往像我们这些系统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会需要国外的工程师到船上来解决,但是现在,完全我们自己就可以做一些调整,最核心的东西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不再被别人卡脖子。

异国他乡,船员们不仅要克服语言关的障碍,还需要快速熟悉海外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与外方人员密切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布扎比项目部安全工程师 阿米尔·马哈茂德:事实上,我很喜欢与中国同事们一起工作,他们很友好,人很棒,善于帮助人,他们时刻都在帮助我,即使我们可能会有一些语言沟通障碍,但他们仍然愿意帮我,即便有时候我们会用手语来沟通。这个团队有很多年轻人,对很多事都很开放,愿意学习,学习新的语言,新的规范,新的操作,他们工作很努力来适应这里的全新情况。

2019年投产后,“天鲲号”就开始参与“一带一路”的重要项目施工。在感受阿联酋的极热之前,船员们还曾在远东地区的无人区驻守,体验零下30多度的极寒。户外作业时,他们得忍受抽打在脸上的寒风冰霰。水管冻住,只能融化雪水喝。除了海鸥与棕熊,每天面对的就是寂寞且狂暴的大海。

“天鲲号”团队负责人、驻船代表 霍宗杰:雪是像小刀片一样扎在脸上,必须要有专业的护目镜,包括面部是需要戴上面罩,全副武装,手只要把手套摘下来一点就冻僵了,而且在那种临水作业,你想身上不被打湿是完全不可能的,外面被海水打湿,里面被汗水汗湿。

对于“天鲲号”的团队来说,一年9个月时间都在海上。从2018年至今,船员们几乎就没在家过过一个春节。

“天鲲号”大管轮 王海明:我挺怀念家里,妈妈亲手包的饺子。远离国家,然后在这长时间施工,有些会怀念家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鲲号”助理轮机员 付琦:累是一定的,但是青春也就这么短暂的时间,我就是想,做出自己的成绩来。

行走天下,“家国”二字常在心中。“天鲲号”的船员们一次次奔赴星辰大海,在一项项“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中创造着享誉世界的“中国速度”。鲲鹏击浪,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