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中日战争还是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国解放军之所以能一次又一次地拿下胜利。

除了广大群众的帮助以外,解放军中的每一个指挥官都是极其优秀的。

而粟裕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对于战场局势的把控极为精准,是个天生的大战指挥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和陈毅配合默契,拿下了多场战役的胜利。

而在解放战争中,粟裕在苏中战场上的七战七胜更是将他的指挥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陈毅在战场上的视野也是十分的开阔,对于战局的把握完全不逊色于粟裕。

这样的前个人在战场上的默契自然是无人能敌的。

但即使是最好的搭档,两人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而粟裕也曾十分严厉的命令陈毅改变战术。那么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一、粟裕判断正确,我军暂失两淮

适逢薛岳与陈毅在泗县对峙。薛岳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故布迷阵,极大的影响了身在局中的陈毅等人。

但观棋者明,粟裕很敏锐的发现了薛岳的野心,于是他专门给在淮安的邓子恢等人发去电报。

在电报中,粟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对薛岳的意图作出了明确分析,说出了他的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一,粟裕觉得薛岳的布置是为了遮掩他对于两淮的野心。薛岳必然是想要抢占两淮,阻断我党华中和山东之间的联系,直接影响两方在南线的战局。

其二,粟裕对于陈毅等人布置的战略提出了疑虑。他认为,陈毅想要吸引敌人黄河之后再进行决战,是非常冒险的。

如果战役顺利,我党自然能够巩固在两淮的影响,但是战役一旦失利,我党在华中的局势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当时陈毅是想要将自己的主力军队集中在泗县和薛岳进行决战。但就怕薛岳使的是调虎离山之计,一旦两淮兵力空虚,那么薛岳必然会乘虚而入,让本来大优的战局陷入焦灼。

虽然邓子恢在接电报后的第一时间时间将粟裕的意思传达给了陈毅。但陈毅等人出于自己的考量,并未采纳粟裕的意见。

另一边的粟裕在久等不到陈毅等人的回电之后,再次给他们发来了一封电报。而在这封电报当中,粟裕难得使用了非常严厉的口吻,直接告诉陈毅,这仗不能这么打!

看到粟裕在电报上的口吻,陈毅也明白他非常的认真。于是专门致电一封,表述了他的看法。

在陈毅看来,淮北的敌军情况正在不断地变化当中。敌人在不断地南移,我军当然也不能够完全被困在两淮之间。只有及时出击,才能够保证改变战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当时的敌方军力部署来看,薛岳一方的兵力部署主要集中在睢宁和泗阳方向,看他们的态势,对于两淮似乎真的毫无兴趣。因此在陈毅等人看来,粟裕的担心多少有些杞人忧天了。

恰逢当时,中央军委也同意了陈毅的作战计划,粟裕只能放弃。

但事实证明,粟裕的担心完全是有必要的。

9月10号当天,桂军第七军突然对泗阳发起了猛烈进攻,并且成功占领了泗阳县城。

除去攻击以外,桂军还在泗阳直接组织起了防守,直接拖住了陈毅军团的主力军,让他们南下的意图告破。

就在两淮军力空虚之际,张灵甫一干人居然真的绕到了陈毅后方,对我军防守薄弱的地区进行猛攻,强行渡河。

因为陈毅的部署导致我军的防御线布置的过长,消息传递不及时。当陈毅等人得到消息时,张灵甫一干人已然完成了渡江,苏中战局的平衡直接被打破,我军优势不复存在。

张灵甫

事实证明薛岳在用兵这方面确实好十分的灵巧。他们的战术素养,明显高于其他国民党军团。

薛岳以正面攻击吸引我方火力,在拖住主力之后,利用小部队迅速撕开我方的防守薄弱处,成功完成战略部署。

陈毅对于这样的局势自然也是忧心忡忡,但他的主力已然被死死拖住,完全解不了两淮危情。时至今日,陈毅当然也发现了他战略部署上的失误,但也没有了补救的办法。

粟裕等人在了解到两淮危情之后,也迅速从海安向淮阴等地进发。但可惜的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两淮局势岌岌可危。

虽然皮定均的十三旅已经顺利赶往淮阴,但并未能解决当地困局。即使连夜作战,也没能在战局上取得任何优势,反而让75军团的人潜入淮阴城内,颇有一举占据淮阴的态势。

已经赶往两淮的粟裕在看到这种战局之后,也无奈表示淮阴已经保不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下突围进入淮阴城内的兵力依然达到了一个团之多,而我方战士早已是在疲劳作战,在主力没有办法顺利抵达淮阴的情况下,再战斗下去无疑只是徒增伤亡。

因此,粟裕当即表示要保存实力,撤兵放弃两淮。

如粟裕所料,两淮失守,让我军在华中地区的优势不复存在,不但失去了和山东解放区的联系,还一度腹背受敌。

失去两淮,确实对于我方的经济和政治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粟裕依然对于未来的战局充满自信。

从全国的解放形势来看,即使华中解放进程被迫中止,但保存了实力的我们以退为进,为之后的战事保存了胜利的火种。

之后,粟裕和陈毅两军胜利会师,成立了华东野战军。两人默契配合,奠定了华东胜局。之后,他们利用一系列的胜利,将薛岳赶下司令席,成功报了这一箭之仇。

二、薛岳擅阴谋,陈毅误判战场局势

陈毅当初之所以会判断失误,主要还是因为薛岳的部署成功的迷惑到了他。

在一开始,薛岳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收复苏中。这是我国的经济腹地,不但人口众多,而且距离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很近。

若是放任解放军拿下苏中,那么国民党方面的颓势必然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想要阻挡解放军的攻势,他就必须从两淮入手,彻底阻隔南北方的联系。

善于谋略的薛岳自然不会直接对两淮发起能猛攻,毕竟他当时的兵力正面对上陈毅并无绝对的胜算。于是薛岳迅速制定作战计划,打算进行调虎离山之计。

于是薛岳和蒋介石沟通了作战计划,并成功地去要到了国民党74师的支持。一切准备就绪,薛岳也开始了他的部署。

薛岳要求张灵甫率领的74师主力混入其他部队当中,慢慢尾随被善意。待时机成熟后,张灵甫必须迅速带兵南下,重拳出击,以最快速度拿下淮阴城。

此时中共解放军因为接连大捷,对于国民党军已经形成了作战笨拙的刻板印象。而陈毅等人也没有料到薛岳兵力部署如此诡谲,因此没能在第一时间识破薛岳的计谋。

为了进一步地遮掩自己的目的,薛岳一方面要求张灵甫各旅拆散,混入其他部队,移形换影。另一方面,他又指派李延年担任战场司令官,迷惑陈毅等人。

不出所料,薛岳的一系列做法果然蒙蔽了陈毅等人的判断,让他们误将李延年作为此战重点,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陈毅凭借对于李延年的了解,判断敌方是想要中断山野军撤离山东南下的退路,并以此为基点,做出了作战方案。

其一,山野军按兵不动,静待敌方攻击。桂军按兵不动,则我方即可北上攻打蒋介石。

其二,直接向沭阳方向移动,主动出击,保持和鲁南地区的联系。

陈毅的作战方案可以说已经相对完善了,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李延年和桂军只是薛岳放出的烟雾弹,直取两淮才是薛岳的最终目的。

陈毅想要一举两得,保证己方在华中的优势,但却低估了薛岳用兵的神妙。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一向配合差,互相推诿的国军会在薛岳的手上焕发新的生机,做出如此高难度的战力部署。

小看了薛岳的下场,只能是痛失两淮。

三、愿救国于水火,粟裕将军弃文从武加入中国共产党

虽然粟裕并没能解两淮危局,但从他的建议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他对于战局的精妙把控。但这样一位战神,却是来自于耕读之家,对于战事指挥也不过是半路出家。

出身湖南的粟裕,家中的父亲还曾经是清朝末年的秀才郎。因此虽然居于乡野,但也算是书香世家,在当地非常地有威望,家庭条件也是相当不错。

家有秀才,父亲对于薛岳的教育自然也是非常重视。从小启蒙,父亲还专门为他请来了私塾先生在家教学。粟裕的父母尽自己所能,给家中的所有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

或许是天赋,又或许是受到了家庭氛围的熏陶,粟裕从小就喜欢阅读,热爱书籍,看的书也是颇多、颇杂。

从小就展现了自己读书天分的粟裕,很快就得到了父亲的重视。在他父亲看来,粟裕能力很强,成绩出色,不出意外的话,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为了粟裕能有更好地发展,他的父亲想要把他送到私塾读书。因为在他看来,私塾学生较少,老师也不会进行填鸭式教学。

能够最大程度保留粟裕身上的个性和天赋,是父亲看来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但是粟裕却完全不这么想。在粟裕看来,新式学校十分的新鲜,远比沉闷守旧的私塾要好得多。

于是在读书方面,父亲和粟裕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但在粟裕的坚持之下,粟裕还是如愿以偿的进入了新式学校读书。

而在这里,粟裕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也第一次接触到了救国新思想。

年幼的他在两种思想和知识体系的碰撞之下,非但没有产生迷茫,还形成的自己的自成体系的思维方式。

为了强身健体,在学习之余,粟裕还和家中一个身材健硕的长工学习了一些防身之术。

在当时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年代,粟裕也算是文武双全了。

有了更大能力的粟裕,对于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地想法。

他的理想变得越来越远大,不想因为家族传承而把自己困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当中。因此他想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

于是粟裕决定报考湖南师范学院,让自己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面的新思想,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虽然父亲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他还是偷偷摸摸地参加了考试,并且成功地拿到了湖南师范学院的入学通知。

得知这一切的父亲,终于明白自己的儿子已然长大成人,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不会再受到父亲的影响。

看到孩子的成长,父亲自然是欣喜的。于是他也不再坚持自己的看法,亲手将手中的雄鹰放飞在更广阔的天空当中。

但让粟裕没有想到的是,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学习机会,却因为错过了报名时间,而无法顺利入学。

就在他感到非常迷茫的时候,家乡也传来了噩耗,一向疼爱他的父亲,突然去世了。

粟裕怀着悲痛的心情再次返回家乡,为自己的父亲处理了后事。

接连遭受沉重打击的粟裕,并没有对自己的人生丧失希望,他反而重整旗鼓,打算重新开始。

他找到了自己的亲戚,成功地在常德当地做了一个插班生。并且在第二年的时候,粟裕再次顺利考入湖南第二师范学院,并且顺利入学。

如粟裕所愿,他在这所学校当中接收到了更多的新思想。

这些新思想在年幼的粟裕心中,种下了一颗又一颗的种子,重塑了粟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他意识到,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他也开始和一些进步学子组织运动,寻找救国之路。

粟裕发现,想要救国,唯有革命这一条路可以走。于是他毅然决定弃文从武,在1927年的六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年仅24的粟裕还参加了南昌起义。虽然在南昌起义当中,他只担任了班长的职务。但是他却表现出了非常强的组织能力。

或许真的是天赋过人,粟裕在后来的革命当中不断地提升自己,成功地成为了新四军的师长。

拥有了更高职位的粟裕,终于找到了可以施展他军事才能的舞台,在抗日战争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的组织领导能力,军事能力成功地受到了组织上的信任和重视。这也让粟裕在后来,被直接提拔为了华中野战区的司令员。

虽然组织上下,对于这一决定并无意义,但对于粟裕的表现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质疑。

但是后来,粟裕用自己在华中的七战七捷,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让自己坐稳了司令员的位置。

结语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我们都可以看到解放军战士们艰苦卓绝的精神。

同时在看到这些战时案例的时候,我们也能感受到我党高级军官的精明睿智。

战争有胜有负,战局有优有劣,但他们的军事才能永远让人为之赞叹。#深度好文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