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6月6日上午9点半,在台湾高雄的凤山军事基地,国民党军开始了一场阅兵活动,此次阅兵意义重大,因为主持阅兵的是“总统”蒋介石。

各部队为这次阅兵也是操练了很久,但当天的阅兵仪式却被推迟了整整2个小时,直到11点半的时候,蒋介石才带着夫人宋美龄来到了阅兵现场,如往常阅兵一样,穿着他的米黄色特级上将戎装,虽然表面上风采飞扬,但细心的人却发现,蒋介石的神色有些不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程序,现场指挥官在检查完人数后,蒋介石就要坐着他的敞篷车开始检阅士兵了,当时陪同蒋介石检阅军队的,还有何应钦、俞大维(时任“国防部长”)、孙立人(时任“总统府参军长”)、黄镇球(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彭孟缉(“国防部代参谋总长”)、黄杰(时任“陆军总司令”)等。

蒋介石在坐上敞篷车,在用去了大约45分钟检阅完军队后,就按照程序,开始了对士兵们的训话。不过蒋介石每次训话都是长篇大论,比如在1954年6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3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蒋介石只是训话就超过了1个小时,可正当人们打算站上一个多小时,聆听蒋介石“殷殷教诲”的时候,可这次蒋介石却一反常态,登台讲了不到5分钟就讲完了,还没等人们回过神来,蒋介石就匆匆离开了现场,阅兵仪式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蒋介石会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呢?原来在阅兵仪式开始之前,就有人打算在阅兵现场对蒋介石实施“兵谏”,而现场的大炮就成了他们攻击蒋介石的手段。他们计划在阅兵的时候直接将炮口对准检阅台,在蒋介石上台训话的时候胁迫蒋介石,如果蒋介石不同意他们的诉求,就不惜直接将蒋介石轰死现场。

而当时国民党的情报部门,在阅兵开始之前就知道了这个事情,所以当时阅兵式被推迟了2个小时,就是因为情报人员对现场进行了全面排查,尤其是大炮,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检查了好几遍,在确定没有危险后,蒋介石才来到了阅兵现场。

那么是谁在策划这场“兵谏”呢?正当人们对此感到疑惑的时候,国民党当局却保持了沉默,直到一个多月后,在1955年的8月3日,当孙立人递交辞呈的时候,谜底才被揭晓。

根据孙立人的辞呈所述,他的属下郭廷亮利用职务之便搞阴谋,通过联络同学好友的关系,企图开展不法活动,而这里所说的阴谋和不法活动,就是开头的“兵谏”事件。

8月20日,在孙立人递交辞呈后没多久,蒋介石又以纵容部署武装叛乱、窝藏“共匪”、密谋犯上等罪名革除了孙立人“总统府参军长”的职务。实际上,当时的孙立人手上并无兵权,那么他又怎能策划“兵谏”呢?

而在凤山阅兵的一个月前,也就是1955年5月28日,蒋介石在召见孙立人的时候就说过,以后你要少跟政客来往,这次我要把你孤立起来,此外,蒋介石还向孙立人表示,你这人训练军队有一套,但打仗不行。

那孙立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蒋介石为什么要把他孤立起来呢?而孙立人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蒋介石会说他打仗不行呢?我们来简单回顾下孙立人的生平:

孙立人1900年出生于安徽的一个书香门第世家,他的父亲孙熙泽是清末举人,而孙立人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学习天赋,在14岁的时候就考取了庚子赔款留美预科,到1926年的时候,孙立人又进入了被称为美国南部“西点军校”的弗吉尼亚军事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国后,孙立人于1930年担任税务警察总团团长,抗战爆发后曾参加淞沪会战,后升任国民党军第38师师长,编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因作战出色,他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的隆美尔”,尤其在1944年的反攻缅甸作战中,孙立人更是创造了以自身伤亡17000人,歼灭日军10万人的战绩,同时他也是二战中歼敌数量最多的中国将军,以他的战绩来说,蒋介石给出"打仗不行”的评价,肯定是不对的。

那么发生在1955年6月6日的“兵谏”事件跟孙立人有没有关系呢?他是被牵连进了这个事件,还是组织策划了这个事件呢?

其实如果只是一个孙立人,是干不了这种事的,所以当时国民党的军队中,因为此事被抓的,就足足有300多人,而在这些人中,在孙立人辞职信中提到的郭廷亮就成了关键性人物,当时他是第四军官训练班示范营营长,也是“兵谏”事件的“组织者”,实际上早在6月6日的阅兵仪式开始之前,郭廷亮就已被逮捕。

那孙立人为什么要发动“兵谏”呢?有一种说法认为,在1950年的时候蒋介石曾允诺时任“陆军总司令”的孙立人,会让他担任“陆军参谋总长”一职,但在1954年6月,孙立人“陆军总司令”的任期届满后,蒋介石反而把他降为了有名无实的“参军长”,对于蒋介石的这个任命,孙立人心怀怨恨,就派郭廷亮秘密在各部队展开了联络,打算利用蒋介石阅兵的时候挟持蒋介石发动“兵谏”。

在1955年8月20日,宣布革除孙立人职务后不久,台湾国民党当局就成了一个9人组成的案件专门调查小组,而这个调查小组可谓阵容豪华,由“副总统”陈诚出任组长,成员有何应钦、“考试院副院长”王云五、“国防部长”俞大维、“行政院副院长”黄少谷、“中央纪律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忠信、“行政院设计委员”张群、“总统府资政”许世英、“司法局第一任局长”王宠惠。

调查小组成立后,就开始着手调查凤山“兵谏”事件,到了10月8日,调查小组将调查报告递交给了蒋介石,而这份报告只是对孙立人所犯“罪行”进行了再一次的确认,只是在这份报告中,对于责任的划分,报告是这样说的:

关于郭廷亮阴谋叛乱之计划,本委员会除郭等6人供词证言之外,尚未发现出自孙立人将军或或其他方面有关为此项叛乱行动主谋的证据。

也就是说,对于孙立人参与叛乱,调查小组只有口供,没有物证。同时报告中还说:

郭廷亮于9月8日在“国防部军法局”受侦查时,曾有颇清楚之解说,据称,他(孙立人)有他的意图...利用我联络部分学生,造成一股势力,作为他“苦谏”的本钱,我(郭廷亮)有我的意图,就是要利用他(孙立人)的关系,联络学生掌握部队,达成我“兵运”工作的任务。

从这份报告来说,郭廷亮的工作是联络部署,而得到的好处就是方便“匪谍”的工作。而孙立人指派郭廷亮联络部署,就是想为“苦谏”积攒本钱,而这份报告中所说的“苦谏”,就是一开头所发生的“兵谏”。

这份报告总共有16000多字,根据报告的内容,如果我们将其拿到法庭,只要是正常的法庭,都会宣判孙立人无罪。

根据报告的口供来说,孙立人是“兵谏”事件的主谋,那么事实就真如郭廷亮所说的一样么?那么在“兵谏”事件发生之前,孙立人又做了什么呢?

1947年7月,蒋介石任命孙立人为“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司令官,11月,孙立人就将陆军训练司令部迁到了台湾的凤山,为了增强训练效果,孙立人还从新一军他的旧部中抽调了几百名他在缅甸时期的骨干人员,一同前往台湾训练新兵。

由于孙立人出身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所以他练兵的方式与国内其他将领不同,他非常重视士兵的体能训练,无论什么兵种都要学习重机枪,他非常注重对士兵在各方面的训练,力图将士兵训练得更为全面。实际上,从1947年11月来到台湾后,孙立人就一直负责国民党军军队的训练,此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战场上。

那么对于孙立人这样一员名将,蒋介石又为何不用呢?一切还要从1942年说起了,当年4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遭遇了战事的不利,中国军队在撤出缅甸的时候,杜聿明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往国内撤退,但要撤回国内就必须经过野人山,当时孙立人认为野人山是热带丛林,部队如果打那经过会遭遇严重的损失,为此他与杜聿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不惜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带领他的38师向西撤到了印度。

结果由杜聿明指挥从野人山返回的部队果真如孙立人所预料的那样,损失惨重,死了4万多人,而孙立人带领撤往印度的部队则毫发无损。因为这个事情,孙立人就与杜聿明积下了仇怨。

到了1946年5月,在内战的东北战场上,林彪率领四野实行战略转移,孙立人攻入四平,但国民党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却说,四平由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所下,这其中就是杜聿明作梗的结果。

杜聿明是蒋介石黄埔出身的爱将,而孙立人则是缅甸战场的英雄,对此蒋介石就偏向了自己黄埔出身的爱将杜聿明。在攻入四平后,蒋介石就将孙立人升任为东北保安副司令,其新一军军长职务由黄埔出身的潘裕昆接任,在实质上蒋介石是架空了孙立人,同年7月,蒋介石就将孙立人调离了东北。

究其原因,只能怪孙立人不是“天子门生”,当时的国民党军,已逐渐成为了蒋介石嫡系黄埔的天下,而在众多黄埔出身的将官当中,孙立人这个“外来户”就显得格格不入,成了众人排挤的对象。

虽然在国民党军中,孙立人被排挤,蒋介石也没有重用他,但孙立人在别人的眼里却是炙手可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1949年的时候,国民党在大陆兵败如山倒,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发起了总攻,国民党也很快丢掉了大陆,而这个时候美国政府则做出了放弃蒋介石的决定,杜鲁门甚至决定,不再向蒋介石提供武器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美国希望能把解放军堵在东南沿海,在抛弃了蒋介石后,就希望能在台湾找到一个新的“代理人”,而这个新的“代理人”,美国人就看中了孙立人。

1949年2月,当时的蒋介石正在第三次“下野”,居住在浙江溪口老家,而此时的孙立人也不在台湾,而是去了日本,他去日本做什么呢?原来是当时的驻日美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邀请了孙立人前去日本商讨台湾的防卫计划,不过麦克阿瑟此举并没有通过蒋介石,而是直接邀请的孙立人。

孙立人在接到了邀请后,就把情况通报了当时主管台湾事务的陈诚,要求陈诚替他向蒋介石报告。后来陈诚在将情况通报给蒋介石后,蒋介石也同意孙立人赴日本与麦克阿瑟会谈,而孙立人也是在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之后才去的日本。

当孙立人来到东京面见麦克阿瑟的时候,令他吃惊的是,麦克阿瑟竟然早就等在了门口,摆出了一幅隆重欢迎的架势。两人到了客厅就坐后,麦克阿瑟就直接开门见山地告诉孙立人,美国人希望由孙立人来“保卫”台湾,这话的潜台词就很明朗了,美国人要扶持孙立人执掌台湾,也就是由孙立人来取代蒋介石。

为了消除孙立人的顾虑,麦克阿瑟还当场表示,孙立人需要什么,美国人就给什么,武器、资金,应有尽有。而孙立人则当场表示,自己忠于蒋介石,不能做背信弃义的事情,而且孙立人还进一步表示,他只会打仗,不会搞政治。

麦克阿瑟见孙立人拒绝了美国的要求,也就没再说什么,只是临走的时候给了孙立人一个密码本,意思就是说,有什么事情孙立人可以跟麦克阿瑟单独联络。

而孙立人回到台湾后,他就将会谈的内容,包括密码本的事情,都如实地汇报给了陈诚,陈诚就将相关情况也如实地汇报给了蒋介石。

虽然孙立人把去日本的事情交待得非常明了,但在多疑的蒋介石看来,将领与美国人接触就是不对,尤其是孙立人在此前就与美国方面有着频繁的联系,这也更是加深了蒋介石对孙立人的猜忌。

其实对于蒋介石来说,美国想找人取代他的事情,他也早有耳闻,对于蒋介石来说,他绝不允许自己独尊的权力被染指。但对于孙立人,他却不好处理,因为如果真的处理了孙立人,就会影响到和美国的关系。

所以既然不好对孙立人动手,蒋介石就对孙立人身边的人动手了。

比如屏东女子青年大队队长黄珏,她与她的妹妹黄正被国民党当局以“泄露军事机密罪”被关押了十年,后来直到黄珏出狱的时候,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泄露了什么“军事机密”。

而根据黄珏后来的回忆,她被关押的时候,和她一起关押的有很多军官,甚至有人说,那个监狱可以作为“陆军总部”的分部了。其实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当时孙立人是“陆军总部司令”,而“陆军总部”的人,在当时就以各种罪名被判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在1950年,蒋介石来到台湾后就在军队中展开了一场大清洗,尤其是孙立人身边的人,更是得到了蒋介石的“格外关照”。可蒋介石如此行为,就不怕孙立人的反弹么?其实蒋介石还真不怕,因为在1950年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改变了先前的政策,由抛弃蒋介石变为了扶持蒋介石,在1950年6月27日,也就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美国第七舰队就驶入了台湾海峡,解放军不得不暂停攻台计划,蒋介石在台湾的状况也就缓解了下来,美国对孙立人的依赖也就随之降低了。

不过虽然孙立人在美国人那里的地位下降了许多,但孙立人与美国的联系却从未断过,每次有美国官员来台,接待他们的都是孙立人。可是到了1954年底,孙立人的状况就更恶劣了,因为在当年年底,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美国此举就等于承认了蒋介石在台湾的统治地位。

蒋介石在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后,就不再让孙立人与美国人接触了,不让孙立人接触美国人,一方面是怕美国人会扶持孙立人夺自己的权,另一方面,孙立人也时常向美国人抱怨蒋介石政府的种种不是。

比如孙立人在写给麦克阿瑟关于日本之行的感谢信中,就曾经说道:

"为了“救亡图存”,首先就要承认过往的错误,然后让“国家”朝着更好的方向走”。

那么过往的错误是什么呢?在美国1950年发布的《台湾发展形势预估报告》中,关于军事的问题,美国人是这样说的:

当时的国民党军官很不称职,升迁靠的是恩惠而不是功绩,倾向于个人崇拜,而不是组织或“国家”荣誉。

而这也是孙立人与其他黄埔系军官不和的原因之一,孙立人受过系统的美国教育,其理念是为“国家”而战,但黄埔系的军官多由蒋介石亲手提拔,他们更多的是对蒋介石的忠诚,而不是对“国家”的忠诚。

而在1955年,凤山“兵谏”事件发生后,美国人则认为该事件是蒋介石一手策划的政治迫害,目的在于陷害孙立人。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孙立人缺乏政治影响力,如果要发动政变,除非得到美国人的支持。

不过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非常需要台湾的战略地位,也就承认了蒋介石政府,在此之后,美国人就不会去支持孙立人搞政变了,但美国人却依然看重孙立人,因为孙立人的军事能力非常突出,没准以后在什么地方还会用上他,美国人也不想平白无故地损失掉一位自己培养出来的将才。

所以后来在九人调查小组递交了调查报告后,美国人认为案件还有很大的嫌疑,对于美国人的质疑,台湾当局迫于压力,不得不重新调查起了孙立人的案件。

台湾“国防委员会”在1955年10月21日委任了陶百川、萧一山、王枕华、余俊贤、曹启文等五名监察委员组成调查小组,调查孙立人案,调查经过了一个月的时间,而在调查结束后,调查报告就被列为了机密,没有对外公布。

不过调查小组中的曹启文就透露了报告中的许多信息,那就是调查报告与其他机关提供的调查结果有很多出入。

其实,当时孙立人并不想辞职,按照孙立人自己的话来说,“我问心无愧,为何要引咎辞职呢?”实际上,孙立人的辞职书是当时“总统府”副秘书长的黄伯度早就草拟好了的,只要孙立人在上面签字就能立马生效,可任凭黄伯度多次登门拜访,孙立人始终拒绝签字,但为什么后来孙立人还是签字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国民党高层向孙立人透露,如果孙立人不签字,那么在“兵谏”事件中被抓的两三百人就会被统统枪毙,而孙立人一向是十分爱护部下的,在国民党当局的胁迫下,孙立人甚至说,自己一个人赴死无所谓,但不能连累这么多部下,于是在8月4日凌晨,孙立人最终在辞职信上签字了。

孙立人签字后,10月20日,蒋介石颁布了“总统令”,对孙立人“准予自新”,说白了,此后的孙立人就随时处在了蒋介石的监控之中,而自此之后,55岁的孙立人就被软禁了起来。

从1955年10月31日开始,孙立人全家就处在了国民党当局的严密监控之中,孙家常年有国民党特务把守。同时孙立人一家的生活也变得拮据起来,在孙立人被软禁的前三年,台湾当局没发给过孙立人一分钱,而此时孙立人为了部下已经散尽了家财,他又是怎么养活一家七口人的呢?

原来孙立人在被软禁后,就在自家院子里种起了玫瑰,而养玫瑰就成了孙立人下半生养家的来源。前半生当军人的孙立人,后半生开始卖花,所以台中人称孙立人种的玫瑰为“将军玫瑰”,而孙立人此后就背负着“兵变”的罪名,被软禁了33年,直到1988年的时候,事情才出现了转机。

到了1988年的时候,郭廷亮将陈情书公之于众,在郭廷亮的陈情书中,就透露了当年“兵谏”的原委。

原来在1955年5月25日,郭廷亮被捕后就受到了刑讯逼供的待遇,他先是连续10天不许睡觉,期间审讯人员不断要求郭廷亮坦白孙立人发动兵变的“事实”,但郭廷亮始终不肯承认自己参与了“兵谏”,也不肯承认孙立人参与了“兵谏”,直到7月14日。

7月14日的晚上8点,毛人凤亲自审讯了郭廷亮,他先是把郭廷亮的妻儿都抓进了监狱,然后要郭廷亮写下承认罪行的“自白书”,并向郭廷亮保证,只要写了“自白书”,出狱后就有工作,家里还能获得补贴,最终在毛人凤的威逼利诱之下,郭廷亮不得不就犯了。

在郭廷亮承认了“罪行”后,接下来国民党当局就要扳倒孙立人了,之后就有了孙立人引咎辞职的那一幕。此后无论是九人的调查报告还是五人调查小组,都挽回不了孙立人被幽禁33年的生活。

从郭廷亮的陈情书中,我们完全能看出,当时孙立人并没有发动“兵谏”,而所谓的“兵谏”,其实是蒋介石的蓄意迫害,对于蒋介石来说,虽然孙立人忠于“国家”,虽然孙立人才能出众,虽然孙立人品格高尚,是个纯粹的军人,但只要威胁到了他的权力,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铲除”,无论这个人是谁,这就是蒋介石残酷的政治逻辑,孙立人就成为了蒋介石政治逻辑的牺牲品。

1988年,当孙立人结束幽禁生涯后,他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他的老部下们为他办的庆生会上,六千多人挤满了台中市中正国小的礼堂,这么多人来到现场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看一下他们的老长官孙立人,孙立人也在家人的搀扶下,对他的老部下们说,谢谢你们,我心里非常开心。

孙立人将军在经历了33年的幽禁生活后,早已从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而即便恢复了自由之身,但这种自由也仅仅维持了3年,在这3年之后,孙立人,这位曾经的抗日英雄,缅甸战场上的“东方隆美尔”,这位品格高尚,性格孤傲的将军最终离开了人世。#深度好文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