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前面的文章在这里。⇧

【资料来源:方冰、劫夫:《歌唱二小放牛郎》,《人民歌声》,1949年第2期等。】

我国的小朋友小的时候都知道《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现在的小朋友也听过这首歌。《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可以说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迅速传唱,经过口口相传,传遍各个抗日根据地,甚至传遍全国,延续至今。

该故事被选为小学必读课本,拍成电视剧、电影、也曾被编为连环画,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抗日故事。

(一) 文艺人物形象——“王二小”

歌词如下: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敌人快要走到山口,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敌人才知道受了骗。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英勇地牺牲在山间。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他的脸上含着微笑,他的血染红蓝蓝的天。秋风吹遍了这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歌唱二小放牛郎》讲的是根据地一个叫王二小的13岁儿童的故事,他在一次放牛的时候,发现日军向本村扫荡,他为了掩护后方机关和老百姓,故意给日军带路,把日军引入了抗日武装的埋伏圈,日军发现受了王二小的欺骗后,把王二小用刺刀刺死。

整个故事被由延安奔赴晋察冀边区平山县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成员方冰、劫夫改编为《歌唱二小》,后改为《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动人的故事迅速传遍华北抗日根据地,传遍大江南北。由于这首歌曲和故事广为传播,人们不禁要问:“到底谁是现实当中的英雄王二小?”

在河北平山、顺平、行唐、涞源还有山西灵丘等地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王二小”式的儿童英雄。

方冰、劫夫在平山县听到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其中小英雄的事迹尤为引起他们的注意,随后方冰便写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歌曲中所唱王二小放牛郎的“放牛”职业是方冰在创作歌曲时为塑造人物形象而特意安排的,“王二小”是以他在平山县听到的儿童英雄事迹而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因为过去的穷孩子多少都有可能给地主放牛,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生产行为。

方冰后来也曾回忆:“在我的脑子中,当时并没有一个真名实姓叫‘王二小’的孩子,而是有不少叫二小的。所谓‘二小’就是指当地的那些孩子,至于为什么要写放牛的‘二小’,是因为在反‘扫荡’中冀中的老百姓为了对付敌人,保护自己,发明了一种消息树。如果消息树立在山头上,就说明没有敌人;如果消息树倒了,就说明有敌情,得赶快转移。而看护和掌管消息树的一般都由放牧的孩子来担任,这些‘二小’一边放牧牛羊,一边看守消息树。至于歌中的‘二小’为什么姓王,那只是随便选的。王姓比较通俗、普遍!” 他说:“王二小和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不一样,他是我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

所以,王二小同《小兵张嘎》中的小英雄张嘎一样,都是儿童英雄形象。根据地有许多王二小式的英雄人物。方冰在另一篇回忆录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歌唱二小放牛郎》唱开以后,阜平县说二小是他们县的孩子,唐县说二小是他们的,平山县说是他们的……二小是个复合人物,是综合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创作出来的。”

我们翻开华北抗战的历史,可以发现王二小确实是一名抗日小英雄,关于王二小的原型,有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阎富华、保定市涞源县王二小等多个版本,关于其牺牲时间也至少有1941年(一个说法是农历)9月16日及1942年10月25日两种说法。

分析到这里,王二小到底是谁、原型是谁,似乎有答案,似乎又没有答案,但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止一代又一代人对 《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崇敬和喜爱。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事迹成为小学课本必读课文。1960年,电影《王二小》在全国放映;1997年,涞源县委、县政府在狼牙口村建起“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纪念碑”,由原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萧克将军题写碑文。1998年,电视剧《少年英雄王二小》全国热播,2002年儿童文学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抗战英雄形象——王二小

虽然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的王二小是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但华北地区根据地确实存在革命的“二小”。河北省涞源县上庄乡上庄村有“王二小故居”、“王二小纪念馆”、“王二小希望小学”……而且晋察冀边区青救会的儿童部部长徐光也确曾收到涞源放牛娃王二小主动把敌人引入八路军的包围圈,最后自己牺牲的事迹报告,这份报告就是由涞源县青救会儿童部部长张士奎亲自递交的。张士奎老人清楚地记得王二小牺牲的这一天是1941年的农历九月十六,王二小是狼牙口村附近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7年老作家陈模和涞源县宣传部领导再入狼牙口村,找到村主任高军同志。高军也回忆道:王二小牺牲在1941年农历九月十六。 然而这个涞源的王二小牺牲的这个时间节点,一直是他是否为《歌唱二小放牛郎》人物原型的关键点之一。此歌曲歌词应是1941年方冰在平山县时创作,发表于1942年元旦,2004年12月23日,涞源县将王二小牺牲时间从1942年更改为1941年。

据高军回忆,1941年农历九月十六早晨,八路军转移时通知村民快走,但是二小怕丢牛东家要责怪,没有跟着转移。他看见日军开入涞源扫荡,便没有跑还赶着牛上山,他应该是要去放倒消息树的。他为了保护八路军及村里的百姓,把日军带进石湖旮旯八路军埋伏的地方,趁敌人未反应过来时飞快地跑向沟头。他没来得及攀上崖去,被敌人用刺刀挑起重重地摔在大青石上……二小左手紧紧地抓住敌人的刺刀,左手四个手指被斩断。高军的叔父高林山(抗战时期狼牙口村武委会主任)打扫战场时,发现二小还有呼吸,带领民兵把他送回村子,但二小终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而牺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经了八十多年以上的岁月流逝和沉淀,王二小作为抗日小英雄的典型形象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永远的记忆。至于谁才是真正的王二小,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确切知道。可是,王二小的事迹为什么至今感动着现在社会的每一个人?为什么这个人物形象会被华北当地抢着说是真的,并且都有可以印证的例子,就是因为这是一种优秀的先进的意识,在抗日时期普遍觉醒,是根据地优秀的少年儿童投身民族解放的表现。

不管是河北平山、顺平、行唐、涞源以至山西,从华北抗日根据地一个又一个的“王二小”式的真实的抗日英雄,我们可以看出,“王二小”代表了一个群体,一个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具有本质不同的儿童群体,他代表着面对侵略者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他是根据地英雄少年儿童的缩影。

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前,中国的民众普遍信奉生存第一的法则,只要能苟活,其他都可以忍耐。“好死不如赖活着”、“活一天赚一天”、“活小鸡比死老鹰强”、“谁来坐龙廷也是纳粮”和“天塌下来也是高个子顶着”等等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民的人生信条,这也是中国近代社会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动员政策和改革措施,使得根据地儿童的思想行为发生明显的变化。国民意识、家国精神、民族主义和反封建、反侵略、反压迫等等新的思潮首先给予根据地的少年儿童思想上的洗礼。

华北地区根据地把反奴化教育、儿童遵守“五不誓言”加入儿童日常思想教育当中去,对当地模范儿童的事迹,做广泛宣传,加强民族气节教育。 因此在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的时候,少年儿童没有退缩,没有躲避,没有逃跑。他们抛弃个人生死,宁可把自己当作诱饵,千方百计把日军消灭,这与民主主义的斗争精神、民族主义的不屈精神、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如出一辙。当然,我们不能从这些儿童的思想行为上就一定说华北根据地社会思想完全实现了近代化。但是我们可以说,在我党的动员和教育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的思想行为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北抗日根据地以“王二小”为代表的英雄少年儿童,不仅仅对当时根据地抗击日军的进攻有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甚至延续到今天的社会。这种变化一方面为以后中国共产党推进全国解放、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充足的后备干部。很多在抗日根据地儿童团打击敌人的孩子成长为新中国的栋梁。抗日战争后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后备干部来完成,经历了抗日战争洗礼的根据地少年儿童成为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王二小”的英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正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直传唱至今,就充分说明抗日根据地英雄少年儿童的民族精神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这种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更为当今中国的中小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模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