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二代”的濮存昕凭借无数经典角色,成为观众心中的“少妇杀手”。

如今,70岁的高龄还要照顾患痴呆症的母亲。

在经历诸多磨难后,他为何还能笑对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4岁那一年他考上了话剧团。

初来乍到的他没有经验,没有知识基础,心里难免有些慌张。

在他父亲从小演绎熏陶下,他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

历经数载,他宛如温吞之水,未曾掀起波澜,却又持续流淌,默默坚守,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温不火地绽放自己的光芒。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濮存昕的命运开始转动。

那就是导演谢晋。

谢晋真的是他人生中的贵人,把他的才华给激发出来。

《最后的贵族》使他不仅在话剧舞台上大放异彩,更在影视界崭露头角,真可谓双栖才子,风光无限。

影片中,众多出国取景的片段令人瞩目,现场更有不少外籍人士参与拍摄,共同缔造了一部跨越国界的电影佳作。

濮存昕的表现竟也把外国演员给震惊到。

在一次拍摄中,濮存昕的人物神情拿捏的恰到好处。

场外顿时传来了沸沸扬扬的掌声。

拍摄结束后,竟然有十几个外国女演员争相排队与他吻别。

总之,一个属于他的时代即将来临。

在话剧方面,主演了《雷雨》《茶馆》《李白》等。

不久后就成为剧团里的台柱子。

在影视方面,《三国演义》《来来往往》《推拿》把他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度。

可正是名利双收时的巅峰却让他开始质疑自己。

1996年,《英雄无悔》中的公安高天一夜爆红。

网友也开玩笑地称他为“少妇杀手”。

但对于这个角色,他一半欢喜一半忧愁。

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多年的努力与坚持终于换来了这一刻的辉煌。我终于火了,这份荣誉属于我,也属于每一个支持我的人。

忧愁的是,自己演的形象被大家刻在心里去了。

究竟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他在出演《雷雨》时,剧中有一段跳窗户的一幕。

面对跳水者的勇敢一跃,观众席上的众人齐声高呼,掌声雷动,赞叹之声此起彼伏,为这精彩瞬间献上最热烈的喝彩。

“快看啊,高天跳窗了”。

他为没能脱离角色印象而感到忧愁,为没能让观众进入到对话情景中感到忧愁。

但是,他并不气馁。

几年间,他又参演了一系列电视剧。

终于,他在中年之际红遍大江南北。

面对期盼已久的成名,濮存昕却这样表示:

“我只想简简单单演戏”。

他将一腔热血都献给了演戏,面对名利他不为所动。

他只想简单的把角色情绪传递给观众,这就够了。

就是这样一位把一生都付诸于演艺事业的演员,在人生这条道路上却无比艰难。

在他童年时,就被诊断出小儿麻痹症。

当时正在务工的父亲吓了一大跳,急忙带他去医院。

幸运的是,经过及时地治疗,病情有了好转。

他才能重新站立起来。

但不幸地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右脚由于快速萎缩,并未及时阻止。

在行走之际,脚跟始终难以触及地面,步履因此变得蹒跚不稳,犹如风中残烛,摇曳生姿。

学校里,身边的小朋友都嘲笑他。

每天喊他“濮瘸子”。

几岁的孩子面对整日的嘲讽,难免心理出现了问题。

他开始闭门不出,抗拒上学。

有时候严重点的更是深夜哭泣,不与他人交流。

父亲见状,焦头烂额,紧忙四处求医。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一个亲戚口中得知有家医院可以做手术。

闻听此言,父亲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内心波澜壮阔,仿佛找到了久违的宝藏,满脸的喜色彰显出他对这一刻的珍视与感慨。

哪怕倾家荡产,也要给孩子治病。

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濮存昕终于能和正常人一样走路了。

本以为他的磨难已经结束,但真正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表面上在演艺圈混得风生水起的他。

私下却经历了不少困难。

起初,他刚进话剧团时他的任务也只能是打杂。

他什么活都干,就是不能上台演戏。

搬道具,扫地,这一干就是整整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面对同台演戏的宋丹丹和濮存昕。

导演热情的对宋丹丹打招呼,对他却视而不见。

多年后,宋丹丹在采访时说:

“当时我都没觉得小濮能成”。

面对外界的种种非议与质疑,他选择了用沉默作为最坚定的回应,让行动去证明一切,而非言语的辩解。

突如其来的一个噩耗,也再次打乱了他平静的生活。

在一次剧组拍戏时。

正在紧张备场的他,手机突然响起,是妻子来电。他深吸了口气,调整情绪,轻轻按下接听键。

妻子在那头的声音显得有些慌张:“怎么办,我突然找不到钥匙了,我们是不是被锁在门外了?”我安慰她别着急,先找找看,也许只是暂时忘记了放哪了。

"速来,我弟状况堪忧。"

濮存昕愣住了,不知所措。直到导演的声音打破了他的沉思,他如梦初醒,匆匆走向镜头,准备开始他的表演。

他抑制住内心的情感,尽力维持镇定,终于顺利完成了这场戏的拍摄。尽管内心波涛汹涌,表面却依旧平静如水。

但他却换来一生的后悔。

他心中焦急如焚,步履匆匆地赶往医院。每个步伐都承载着对亲人的深切关怀与无尽担忧,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到达。

物是人非。

弟弟已经不在了。

濮存昕一时间接受不了,开始放声大哭。

在他童年的阴霾中,弟弟是他最坚定的守护者,用温暖的话语拂去他的泪滴,用陪伴构筑起他内心的堡垒。

可见兄弟俩的感情甚好。

现在作为家中唯一的顶梁柱。

他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

父亲也因弟弟的病故烙下了心结。

于是,他就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

两头奔波的他,总是忙得不亦乐乎,仿佛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在为他奏响紧张而充实的旋律。

但命运总是喜欢跟他开玩笑。

父亲的心结又此加重,住进了医院。

濮存昕想都没想,决定暂时放弃手头上的一切工作。

他身兼数职,一边照料病中的父亲,一边兼顾家庭的重担,既要关爱母亲,又要呵护孩子,独自撑起了一片天。

身边家人都劝阻他要不请个护工来照顾父亲。

尽管他人劝说,他仍坚持己见,坚信自己的照料更胜一筹于护工。他深知护工虽专业,但关怀的温度与细节之处,非自己莫属。

当时正处于事业巅峰的他,他仍表示一点都不后悔。

2016年,父亲因病去世。

母亲遭受严重的心理挫伤,确诊了老年痴呆。

这一消息,给他又带来沉重的打击。

因为老年痴呆需要身边一直有人照顾,濮存昕还因此推掉了许多工作。

母亲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离家,这让濮存昕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忧虑与焦急,深怕她遭遇不测。

于是,他就买了一张折叠床,每夜都陪在母亲身边。

有时候母亲夜晚频繁起夜,折腾的他也睡眠质量变差。

一夜只睡3至4个小时都是常有的事。

如今,万物正逐步焕发新生,他默默付出,只为守护家人的温馨与安宁,生活的重压在他肩上,却从未压垮他坚韧的意志。

他想要重新回到演艺行业,但一切都变了

演艺圈已经被流量小生,小鲜肉占据了。

他这个“老戏骨”已经没有一席之地。

他也常常开玩笑道:

“我演的戏没人看”。

在历经人间沧桑后,他仍具有笑对人生的心态。

即便是在影视行业的话语权方面,他也从未觉得这是个难题。他深信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足以应对任何挑战,无惧任何竞争。

他认为:

“演艺圈里比我年轻,比我演技好的多的是”。

不能觉得这东西火,所有人都去干这个。

濮存昕所说的也正是影视市场的现状。

他同样也带不来年轻人喜欢得那些东西。

可见得他豁达的胸怀。

或者说,他本事就是个很佛的人。

他离开娱乐市场本身就是一种舍弃。

流量所带来的知名度,这些有最好,没有也罢。

他从不强求什么。

就像他当初红遍大江南北时所说的:

“我只想简简单单的去演戏”。

在舍弃了娱乐圈的璀璨与喧嚣后,她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话剧的怀抱,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

能让他一直思念的就是话剧。

他想重振人艺,他又开始当戏剧导演。

执导的作品《哈姆雷特》更是深受观众喜爱。

而他也一直都是个很简单的人。

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道如何看待别人说他这回事。

他表示:“我从来都不怕怎么说我,因为我已经有成长了”。

此时,濮存昕的嘴巴一撅,傲娇的表情惹得场外不禁笑出了声。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纯真的人早就了许多经典角色。

同样,面对大众的喜欢。

他就会说出“你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有些人的喜欢,不可能一直不变。

濮存昕一直都明白这一点。

经历病痛的煎熬,亲人的聚散离合,我深深体悟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每一次的磨难,都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这些无情地磨难,让濮存昕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有舍必有得。

在舍弃娱乐行业,得来的是话剧事业的丰收。

他的话剧一票难求。

如今,年逾古稀的濮存昕依旧尽心守护着母亲。岁月如歌,但他的孝心和关爱不曾稍减。这份深厚的母子之情,在他细致入微的照顾中得到了完美诠释。

尽管理应安享晚年,他却依旧肩负起照顾年迈母亲的重任,不离不弃,这份孝心与责任令人敬佩。

而他也步入晚年,头上多了些许白发,但他仍锻炼身体。

他深知事业之路充满曲折,面对困境,他选择坦然接受,不流露任何怨言。这份坚韧与智慧,让他在挫折中更显沉稳。

坦然接受一切的到来。

那些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他们不仅技艺精湛,更以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们的艺术成就与人格魅力交相辉映,真正做到了“德艺双馨”。

在家庭与事业的十字路口,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家庭的温暖与责任。对他来说,家人的幸福与陪伴远胜于事业的辉煌与成就。

家,是我们心灵最终的归宿,那里充满爱与温暖。亲人,始终是我们最亲密的依靠,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风雨。

迈入晚年,仍做家中的顶梁柱。

祝愿濮存昕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