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众瞩目下,神舟十八号宇宙飞船顺利升空,并且按照原计划路线展开了它的宇宙之旅。

神舟十八号的成功发射,远非简单的宇宙探索所能概括。它承载着关乎国家荣誉与科技进步的重大使命。

那么,神舟十八号的使命是什么?背后有何重大意义?

【神舟十八号航天乘组】

今年4月初,人们对神舟十八号航天乘组议论不断,按照之前的惯例,在火箭发射升空之前,媒体要向公众确定乘组人员,但这一次很少发布相关新闻,似乎在“憋大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表示,今年至少会有两组载人火箭升空,而且成员已经在内部确定,会考虑在合适的时候公布。

算下来,这两趟火箭要有六人上去,他们很少露面,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在做相关训练任务,除了航天员以前的基础项目以外,还增加了许多针对性较强的特殊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一举动遭到很多人议论,有国际专家猜测,神舟十八号乘组这回能要在太空搞一个“大动作”,和西方国际空间站进行新一轮航天科技领域的竞争。

尤其是增强训练中,包含一些科学实验,以及空间站的维修和组装,还要训练乘组人员学会修复太阳翼,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老旧元器件的更换。

当然,最考验航天员的还要属意外情况的应变能力,在太空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这时候需要航天员冷静的处理好突发情况。

总的来说,神舟十八号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显著不同,其乘组人员的选拔与严格训练便可见一斑。新的选拔标准与训练强度,都体现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4日消息,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组成。

当天中午11点,这三位乘组人员正式接受了中外媒体记者的采访,其中叶光富担任指令长,这3人都是“80后”,阵容可以说是充满活力。

在北京时间4月25日晚20点59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沸腾了。指挥员一声令下,搭载着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冲破地心引力,向着天际疾驰而去。

发射基地的场外地区围满了群众,人们早就架好相机,共同等待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火箭升空,漆黑的夜空被火焰划破,炫目的红光照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且按照预设轨道运行,央视也在电视台转播了这一画面,平稳进入轨道的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发射阶段又一次取得圆满的成功。

作为我国2024年的首次载人发射任务,这次胜利无疑对中国航天事业起到良性刺激作用,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按照计划,神舟十八号飞船主体在空间站完成了交会对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任务圆满完成,乘组人员表现优异,技能精湛,实乃平日刻苦训练的成果。然而,神舟十八号的使命远不止于此,它正开启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篇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言人林西强透露,神舟十八号乘组肩负多项重任,预计执行2至3次高风险出舱任务。宇航员面临的每一次出舱挑战都充满未知与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舟十八号再度成为全球焦点,三名成员将展开为期六个月的太空生活,长期驻留空间站。外界纷纷猜测,这次任务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让人期待不已。

林西强透露,长达6个月的太空生活,对乘组人员是一项巨大的考验,这期间,他们还要进行各种复杂的实验,共涉及到90余个科研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国际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亦不甘示弱。其中,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的太空生态研究备受瞩目。我国正努力构建稳定的自循环水生态系统,为太空探索贡献力量。

该系统或将开启人类太空长期生存新纪元,实现资源自给自足,若研发成功,脊椎动物星际迁徙的科幻梦想将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神舟18号乘组已将斑马鱼和金鱼藻带入空间站,太空“养鱼”面临失重环境等多重挑战,鱼类需适应非地球游泳姿态,方能生存。

太空鱼缸是全封闭的,这是为了防止水洒出来,给空间站的电子设备带来隐患,有趣的是,这些斑马鱼只有3到4厘米长,失重环境似乎没有影响他们,这是一个好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专家也解释了,为什么要带斑马鱼上太空,它的繁殖能力强,生命力也很旺盛,对环境变化的承载能力远超其他物种,最关键的是,斑马鱼会呼出二氧化碳,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科研团队已在陆地多次尝试模拟鱼缸内的生态平衡,其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比例需维持微妙的平衡,不容忽视。

不出意外的话,未来神舟18号还会带来太空培育植物的实践经验,三名乘组人员将在今年10月下旬返回地球,期待他们取得圆满成功!